|

第173章 毕竟西湖六月中(1 / 1)

加入书签

更新最快就在仁者小说网,rz34.com

如果您还没有登录请点击:【登录】,如果您还不是本站会员请点击:【注册】成为本站会员!

至顺四年[1333年]五月,燕帖木儿因纵欲过度而亡,太后卜答失里在内定自己的儿子燕帖古思为妥欢贴睦尔的继承人后,决定正式奉妥欢贴睦尔为帝。

五月底,妥欢贴睦尔从镇江的“蛟溪书屋”回到了大都[北京]。

六月初八,妥欢贴睦尔即位于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草原],是为元惠宗。元惠宗即位后改年号为“元统”。

送走了铁公子[妥欢贴睦尔],“蛟溪书屋”便迎来了放暑假的时间。

周大公子带着杜十娘来到了茅山。他们在茅山玩了一整天后,第二天一大早,便约着纪绪和张锦一起去了杭州。这次出行,张锦还带上了自己的书童程欣。

纪绪为什么非要去杭州一趟呢?

因为苏小雅来信说,她母亲语蓉带着全家去杭州定居了。说是为了忘记从前的耻辱和伤痛,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和人生。

【一】《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词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

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到了杭州,周大公子带着杜十娘和仆童丫鬟住进了靠近西湖的“悦湖客栈”。纪绪便带着张锦和程欣,按照信上所给的地址找到了距离西湖有30多里远的九里松——语蓉的新家。

一进院子,看见语蓉扶着儿子赵刚站在香樟树下,正学走路呢。纪绪喊了一声大姐,就急忙跑过去抱起了小赵刚。语蓉见是纪绪来了,便顺势抱住他的后背,啼哭了起来……

张锦知道语蓉是纪绪的义姐,可是怎么看着倒像是一对久别的夫妻……看到张锦被冷落在一边,纪绪立马给他们相互介绍。

语蓉把张锦让进了屋子,真是殷勤备至,不是倒水续茶,就是问寒问暖。

一直未见到苏小雅的面,纪绪就问:“大姐,小雅和婉儿去哪儿了?”

语蓉一手拿着香蕉,一手端着橘子从里屋出来,说:“小雅去了城隍庙[1],婉儿让他人给买走了。”

纪绪又问:“那现在谁和小雅作伴?她一个人去了城隍庙?”

语蓉说:“我又给她买了一个叫‘顺心’的姑娘。这个年长一些,也很会伺候人。原先的婉儿,哪会侍候人呀,也不知道叶大人是怎么想的,花那么多银子,买个‘棒槌’回去……”

正说着,小雅带着丫鬟顺心回家了。

一见到纪绪,小雅就高兴地大喊一声:“小叔,你怎么来了?”边说边蹦跳着跑了过来,那架势,就像要拉着纪绪跳舞。

纪绪点了一下小雅的脑门,笑道:“都是大姑娘,怎么越发不安稳了,没见屋里还有客人吗?”

这才发现,屋子里还有两个小帅哥。小雅的双眼像是被什么吸住了一般,瞬间变得更加光亮了。

张锦也向小雅报以浅浅地一笑。

张锦的头发向来弄得就不是很精致,这一些,都是跟他的义兄纪绪学的。但是,就单单这黑发慵懒、白衣缱绻就足以让苏小雅着迷,如果再加上张锦那清浅的一笑,小雅的心瞬间便被融化了……

看到小雅还在发呆,纪绪立刻扯着小雅的袖子,来到张锦的身边,给他俩相互介绍。

小雅施礼后,顺手拉走了纪绪,扭捏地小声说道:“小叔,你跟我来,我有事对你讲……”

纪绪只好跟张锦说了句:“九弟,你稍坐片刻,我去去就来。”说罢,便随小雅进了偏房。

一进屋,小雅便问:“小叔,那人是谁呀?”

“不是跟你说了嘛,他叫张锦,是我的同学,我俩脾气很合得来,便结拜成了兄弟……”

“你干嘛要结拜成兄弟呀~”

“这有什么不妥吗?”

“当然不妥!这样,我是不也得喊他小叔呀?”

“是呀!”

“这多有不便呀!”

“如何不便了?”

“你不见,我吃着亏了么?!”

纪绪笑问:“你吃什么亏?”

“你想啊,你的堂哥堂弟,我得叫小叔吧?”

“对!”

“你的朋友同学,我又得叫小叔吧?”

“那是!”

“现在,你又认了那么多的义兄义弟,我是不是都得称呼他们小叔?”

“那是自然!”

“你说,当你的朋友兄弟遍天下的时候,我岂不成了‘国民大侄女’?”

纪绪大笑:“哈哈,那多有派儿呀!”

小雅上来拉住纪绪的手,撒娇道:“小叔呀,我跟你商量一下……”

纪绪止住了笑问:“什么事儿,我的大侄女?”

“你能不能…在你认义兄义弟的时候……见到漂亮的、美的、帅的……把你们的辈分,稍微地调整那么一下……”

“你的意思……我认他…做干爹?”

小雅把嘴一噘,说道:“哼,我那不就更吃亏了!”

纪绪有意逗她:“你不是说调整一下嘛!”

“谁让你往上调了……你不会把他的辈分往下调一个格……收他做个义子什么的……”

“呵呵,你可真能想……那…人家干吗?!”

小雅嬉皮笑脸道:“你不会好好求求人家么!”

“怎么求?”纪绪表演道,“张相公啊,你长得可真俊,多像我的儿子呀……我求求你,做我的义子吧!我真的很缺儿子……你说,我那不是缺心眼,找揍嘛……”

小雅又撅起来了小嘴,道:“哼!反正,你一点儿也不为你大侄女着想!”

纪绪笑道:“说吧,你到底…这是几层意思?”

“小叔~”小雅双手扯着纪绪的一只胳膊,来回地摇晃,喃喃地央求道,“我想让你给我做做媒,我有一点点儿喜欢他。”

“为你做媒?”

小雅冲着纪绪点点头。

“张锦?”

小雅使劲地点头。

纪绪说道:“你俩,不大般配吧!”

“怎不般配?”

“你没见,他长得还没你高嘛?”

“放几年,就长高了。”

“他年龄尚小。”

“多小?”

“他今年才十五岁。”

“过两年就长大了。”

“那你不长呀?”

“长啊!”

“所以说,你俩的年龄不合适!”

“咋不合适?”

“你不是比他大两岁嘛!”

“我大他几岁怕什么?有道是,‘女大一,抱金鸡;女大二,金满罐;女大三,抱金砖;女大四……”

“哎,得得得……找机会,我给你问问……”说罢,纪绪便出了屋子。

【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诗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六月的西湖荷花,与其他时节就是不一样。

青翠的荷叶一层层铺展开去,与蓝天连成了一片。告别了苞蕾的荷花,绽放着清丽的笑魇,在轻风拂送下,舞动着叠翠的裙摆,婷婷的妩媚着矜持的身姿,凝雾噙露着似若一婉约的少女,在轻轻呤诵“掉拂荷珠碎却圆”的诗句。再看那隽秀的枝杆,无不在向你展示着夏日的风情,西湖的魅力……

纪绪、张锦、苏小雅、周公子、杜十娘和各自的仆童丫鬟同乘一条画舫,漫游在西湖之上。

小雅看到张锦和纪绪老是在一起低声私语,还以为是为自己说媒呢,便瞅准了一个机会,把纪绪拉到了一边,过问起来:“小叔,你给我问过了吗?”

“问什么?”

“张锦呀!”

纪绪笑道:“你也太心急了,你总得给我机会,让我慢慢跟他谈嘛!”

“你俩谈了那么多,还没谈到我?”

“是啊,我总是张不开口呀!”

“怎张不开口?”

“我从来没做过媒,紧张得很!”

“你自己谈恋爱的时候为何那么‘溜儿’?”

“我那是姻缘到了,挡也挡不住呀。”

“现在,你侄女的姻缘…也到了……”

“到了吗?”

“到了,你不见我昨天去城隍庙求过姻缘了嘛!”

纪绪笑了,说道:“你们这些小女孩啊,就是天真,到庙里上炷香,就想得到姻缘。那爱情,也太不值钱了…… ”

————————————

注释

[1]城隍庙

城隍庙是用来祭祀城隍神的庙宇。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他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因此城隍就跟城市相关并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城隍产生于古代祭祀而经道教演衍的地方守护神。

(1)原始信仰

远古时期,农业经济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常常显得软弱无力,一种潜在的恐惧心理使得民众往往把希望寄托于对图腾、祖先和自然神的崇拜之中,通过一定的祭祀求得自然力和祖宗的护佑,在“万物有灵”与“天人合一”观念的支配下,出现了有关神灵的崇拜和祭祀仪式,逐步形成原始信仰。

城隍是中国原始信仰祭祀的自然神之一。从资料记载看,城隍神最早见于周代《礼记》天子八蜡中的水墉神。《礼记.郊特牲第十一》有:“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大蜡八”是指什么?

郑玄注云:所祭有八神也。许慎《说文》云蜡“从虫昔声……曰年终祭名者矣”。所以,大蜡八即年终祭祀的八位神,他们分别是:司啬、百种神、农神、邮表、禽兽神、坊、水墉、昆虫。其中水墉居其七。水墉是农田中的沟渠,水墉神也就是沟渠神。后来古代的城市也要修筑城墙,城墙之外还要有一圈护城壕。有水的城堑称为“池”,无水的城堑则称为“隍”。“城隍”二字,始见于《易经》泰卦的上六爻辞:“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其中“城”指城墙,“隍”指城壕(护城河)。

城隍一词连用泛指城池,首见于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原始崇拜认为,凡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事物皆有神在,而且“功施于民则祀之,能御灾捍患则祀之”——《五礼通考》。

城墙、城壕在防卫敌人、猛兽攻击,保护一城百姓安全上,功莫大焉。于是水墉神便升格为城隍神,被视为城市的守护神。

兼容并包是我们传统文化与民间信仰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城隍信仰亦是如此。

随着城隍在民间百姓中的影响日益显著,道教也将城隍神纳入自己的神灵体系。杜光庭编纂的《道门科范大全集》中,就有在斋蘸请神仪式中开列城隍的法位的记载。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城隍神就逐渐成为了道教尊奉的主要冥界神灵之一。道教许多法事活动中,都要请城隍神到场。道教源于民间而又影响民间,甚至渗透到千家万户。

城隍原本是民间的神祀,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以后,接受了佛教的冥界体系,城隍神开始成为阴间的行政长官,掌管阴间事务。如宋代佛教的“水陆法会”就开始将城隍神列为重要的恭请神明之一。

中国民间信仰主要是指俗神信仰,它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传统信仰的神灵和各种宗教的神灵进行反复筛选、淘汰、组合,从而构成一个杂乱的神灵信仰体系。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世俗信仰的多元性。

所以说,中国民间信仰具有多教合一,多神崇拜的特点。民间信仰的神灵群体可以说并无体系可言,但这些信仰并没有本质上的冲突,这一方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民间信仰“尚和”的文化精神特质。

城隍,从中国先民的原始信仰、民间信仰发展到后世的宗教信仰,它们原发于农耕文明。古长安作为农耕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又以其长期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成为精神文化的传播地。

(2)城隍人格神

城隍神是由自然神逐渐过渡到人格神的。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希望英雄人物死后英灵还在,作为地方神来保护自己。在城隍由自然神演变为人神的过程中,汉代的纪信最早,长安不仅是城隍信仰的原发地和传播区,也产生了最早的城隍人神——纪信。

(3)城隍夫人

传说元朝初年,揭阳城凤围宋村有一位姑娘,同嫂嫂到城隍庙进香祈福,见到城隍爷美貌便连声称赞,嫂嫂便戏姑说:“小姑若能嫁给一位像城隍爷这样美貌的姑爷就好哩!”宋姑娘听后,只是笑而不语。

当晚,宋姑娘果然见城隍来到她的闺中,与她同床共枕。她把一根红绳系于城隍足上。翌晨,她把这梦告诉嫂嫂。白天,姑娘又到城隍庙中,果然见她梦中系在城隍的足上的红绳,还系在神像的足上。后来,这位姑娘无病而终,人们都传说她被城隍娶去作夫人了。后来,人们在城隍庙大殿后连壁建了一座城隍夫人厅,供塑宋姑娘金身,并将其厅前辟成养生池,上面砌一座拱石桥和栏杆,池中又植两株参天水棉树,取水水(瑞瑞)棉棉(绵绵)之意,许多善男信女常买鳖来在池中放生祈福。”

城隍庙是揭阳民众烧香拜佛的地方,香火旺盛的时候正是庙里最热闹的时候。所以,每月的初一十五,大小拜祭的日子都是旅游的好时刻。每年城隍爷都会在正月择吉日出巡揭阳榕城,以护佑神州国泰民安,揭阳风调雨顺,人民辛福安康。

(4)一城多城隍

明朝以后,城隍信仰已是民间非常普遍的信仰了。随着城隍信仰在我国民间的发展,各地人民信奉的城隍神愈加人格化、本土化、多样化……大多以当地人民普遍认同的、已去世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

上海:自明代起,上海的城隍神就有两位,一个是民间自发信奉的霍光。一个是朱元璋下旨尊崇的秦裕伯,因此有“前殿为霍,后殿为秦”的说法。

抗战爆发后,人们又将鸦片战争时期的抗英将领陈化成塑像抬进城隍庙供奉,但一庙难容三主,陈化成后来就被抬进了纪念馆。

杭州:周新。周新是明初人,历任福建、北京、山西巡按御史,云南、浙江按察使,后因得罪锦衣卫被朱棣冤杀,至迟在明英宗正统年间已经成为杭州城隍神。

绍兴:庞玉。庞玉本是隋朝将领,后归王世充,王世充失败后投唐,历任梁州总管、越州都督等职,越州即今绍兴。在任上颇得百姓爱戴,死后被信奉为神。

苏州:春申君黄歇。黄歇,“战国四公子”之一,封地在今苏州一带,对当地开放建设作出贡献,因此被信奉为神。

台州:屈坦。三国吴人,父亲得罪孙权被罢官,隐居台州,后屈坦在台州做了不少好事,深受百姓爱戴。

泉州:韩琦等。韩琦是宋代名相,虽然籍贯河北相州,但出生在泉州(其父时任泉州知州),后来韩琦就成为泉州晋江县城隍神。泉州有大城隍,各县还有小城隍。

福州:陈文龙。“斗垒孤危力不支,书生守志誓难移。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抗元英雄,不屈而死。明清封镇海王,在福建沿海有“官船拜陈文龙、民船拜妈祖”的说法。

广州:三人,南汉刘岩,明代杨继盛、海瑞。

漳州平和县:王维。王维生前并没有和平和县打过什么交道,但到了明朝却被树立为平和县城隍神(据传是王阳明所为,大概就是偶像崇拜吧)。

南宁:苏缄。宋神宗年间,越南人侵入广西,苏缄时任邕州(即今南宁)知州,寡不敌众,城破后全家殉国,被尊奉为当地城隍神。

桂林:张少仪。清代人,有“张三子”之称,即孝子、君子、才子,曾任职桂林。

居庸关:徐达。明朝开国武将第一人,北伐统帅。

榆次:寇准。“审过葫芦,问过黄瓜,打过城隍,拷过地瓜”的寇老西儿没想到自己也成了城隍。

邯郸磁县:岳飞。磁县宋为磁州,岳飞曾在此驻扎。

乌鲁木齐:纪永宁。据袁枚《子不语》记载,清军都统在修筑城池,兴建城隍庙的时候,梦到一个名叫纪永宁的人,说自己是天山神委任的城隍,都统醒来和大家一商量,就上报朝廷,奉纪永宁为城隍神了。

济南:铁铉。“割燕问甘,忠何惧烹。芳名千古,虽死亦生。”大名鼎鼎的铁公就不多说了。

rz34.com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