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74章 花开红树乱莺啼(1 / 1)

加入书签

更新最快就在仁者小说网,rz34.com

如果您还没有登录请点击:【登录】,如果您还不是本站会员请点击:【注册】成为本站会员!

【一】《采桑子.天容水色》欧阳修.词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

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

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纪绪笑话苏小雅说:“你们这些小女孩啊,就是天真,到庙里上炷香,就想得到姻缘与爱情,你们把神圣的爱情当做什么了?”

小雅却一本正经地说:“你还别笑,这可是我小婶教给我的好法子。”

一提及柳好好,纪绪倒来了精神,问:“你小婶,是她说的?”

“是呀,这可是我小婶亲口对我讲的。她说,你俩的姻缘就是这样结成的!”

“你小婶,是这样告诉你的?”

“真的,不骗你。小婶告诉我说,去城隍庙求姻缘是最灵验的。”

“她什么时候跟你说的?”

“那是她去云南的头一天晚上,我俩躺在一个床上。我问她,‘好好姐……’”

“你怎能叫她‘好好姐’呢,你不是该称呼她小婶嘛?”

“你俩不是还没结婚嘛……我问,怎样才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大才子呀?”

“她怎么说?”

“她说,想找才子做夫婿,要去江南。有道是,‘江南自古多才俊,北方水土出草莽’。”

“噢,原来你们来江南定居,是你小婶的主意啊!”

“可不是嘛,你这老婆净坏心眼。”

“哎~,这怎么又骂上了?”

“谁不知道她的那点小心思?”

“人家能有什么心思?”

“还不是怕我缠着你不放,所以便把我掷到这遥远的杭州。”

“你自己没脑子,你不好别听她的。”

“我当然不上她的当。我就说,移居岂是简单的事儿?先不说水土不服,光这费用,我们就负担不起,我们总不能去江南要饭去吧,那样的话,我甭说找婆家了,恐怕连我们娘俩都要被卖进青楼的。”

“对,说的有道理。”

“谁知你那小老婆……”

“哎…哎…哎…人家怎是小老婆呢?”

“她 不是比我小嘛?”

“你,你都是些什么逻辑,噢,比你小的就是小老婆……”

“你别打岔,听我说——谁知,她二话没说,起身下了床,从自己的首饰盒里拿出了张五百两的银票,硬是塞给了我……我想,有了这么多银子,我就更不想走了,在我们成都什么样的好男人找不到……谁知她上床后,不停地在我耳边吹耳边风,说江南的才子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多,三只手都数不过来……”

“领教了吧,你小婶的说话能力,我都说不过的!”

“那是你,她没碰上我。”

“碰上你,咋地?”

“我说,我们蜀地才出才子呢,还全是大才子。比方说,司马相如、李白、杜甫、苏轼等等等等,这都是文坛大家,岂是江南能比?”

“就是,这是多现成的例子,怎能‘长他乡志气,灭自家威风’。”

“谁知,你那‘刁娘们’……”

“你怎么,用词一个不如一个?”

“你媳妇不刁嘛?我看是太刁滑了。她说,这些人祖上都不是四川人,还给我一个一个地数落——司马相如是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李白是甘肃天水的;苏轼是河北栾城的;杜甫就更不消说了,他只是在成都住过一段时间而已……你说你媳妇不是刁滑嘛,谁的祖上往上数三代不是从外地搬迁过来的?”

“就是,她…这…这全是歪理……”

“她还说,到了江南才子太多了,你可不能挑花了眼。遇见又帅又喜欢的,要大胆地去追求……”

“这你小婶说的对——好东西,谁下手快,就是谁的!”

“对什么对,我要是有她长得那么漂亮,我不就也敢去追求了么!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她漂亮吗?”

“关键是我丑。”

“你丑吗?”

“不丑么?”

“噢~,和你小婶比,是有那么一丁点儿的…差距……但这并不妨碍你勇敢地去表白呀……”

“这怎么说?”

“你丑,没关系;万一,他瞎呢?”

苏小雅举起团扇就去打,纪绪赶紧蹲下来,举起手,缴了枪。苏小雅举着扇子,不舍得打下去,只是娇羞地骂了一句:“真是‘不是家人,不进一家门’——一双刁嘴。”

【二】《湖上》徐元杰.诗

花开红树乱莺啼,

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

夕阳箫鼓几船归。

傍晚,西湖的景色更美。

纪绪一想不对,“咦”了一声,便又站了起来。他对小雅说道:“我们不是说去城隍庙上香求姻缘的事嘛,怎么又扯到江南才子的身上了?”

“是啊,去城隍庙求姻缘灵验的事儿,还是小婶告诉我的。她说,小叔就是她去城隍庙求来的。”

“是么,我怎么不知道?”

“小婶说,十三岁那年,她的父母双亡,孤身一人。在二月初八,祭祀城隍神的日子,她在城隍庙里苦苦祈求,让城隍老爷赐给她一门好姻缘。你说怪不怪……”

“怎么啦?”

“不出一个月,在三月初六那天,城隍老爷就把他的孙子赏给了她。”

纪绪大笑。

“哎,小叔,你祖上真的是城隍神吗?”

“那当然,我是纪信[1]的第五十六代孙。”

“那你跟你老祖说说,也赏给小雅一个好夫婿吧!”

“可我的祖爷爷城隍神只是‘保城护民,惩恶扬善,监察万民,祛除灾厄’。他老人家是不管世上姻缘的。”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小婶说了,我们的文宗皇帝,在前年,让你家的城隍爷配享了夫人,从此城隍庙里就有了寝殿,专门供奉城隍爷及城隍夫人。城隍爷管平安,城隍夫人管姻缘。我昨天去过城隍庙,两位老人家的神像都在供奉着呢……”

纪绪一听大乐:“是嘛,我怎么不知道呢?你说我这祖爷爷,怎么再婚了也不跟孙儿说一声……”

苏小雅瞟了纪绪一眼,看到纪绪对柳好好如此地中意,便道:“知道嘛,我吓唬过你老婆,说你在外面有人了。”

“哎~,你怎能这样说我,除了她,我心里哪还有他人?”

“我说,你和我母亲好上了。”

“你怎能瞎说啊,我对你的母亲,是当做自己的亲姐姐看待的……”纪绪有些担心了。

“看把你吓的!关键是,你那老婆一点儿也不信!”

纪绪的眼睛一亮,问道:“她,她不信吗?”

“是啊,她说你的祖爷爷是‘忠义’的象征,“诚信”的化身。他的子孙决不会做出背信弃义、忘恩负义的事情来……”

“这倒是!因为我祖爷爷的名字就叫‘诚信’,他名‘诚’,字‘信’。所以,我家的祖训就是——诚信、忠义。”

“我小婶也是这么说的,自古以来,纪家的男人忠信,纪家的女人贞洁;她还说,她一定要嫁给纪家的子孙,成为纪家的女人,做神一般的女人……”

纪绪一听,大乐,把手一背说道:“知我者,夫人也!”便摇头晃脑地哼着小曲走进了船舱……

————————————

注释

[1] 纪信

纪信(?—前204年),祖籍甘肃省天水人,出生地是巴郡阆中县扶龙村瓜子沟(今西充县紫岩乡纪公庙村瓜子沟)。之所以说纪信是阆中人,是因为秦朝时的阆中辖今南部、西充、顺庆、高坪、嘉陵、蓬安、岳池等地。公元前206年分阆中南边新置充国县,今西充划入充国县。公元前201年,即汉高祖刘邦称帝的第二年,刘邦为了纪念纪信舍身保刘安汉之功,又将今西充划出设置安汉(辖今西充、顺庆、高坪、嘉陵等)。如果把纪信故里精确到一个点,那么,西充县紫岩乡纪公庙村便是。

作为纪信的家乡人,我初识纪信始于读初中时学习《鸿门宴》一课。

课文载:公元前206年,势力大于汉王刘邦的西楚霸王项羽听取了“亚父”范增“急击勿失”的建议,在鸿门设宴,借机杀掉刘邦——“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由于张良、樊哙、纪信等人的忠心保护,施巧计得以脱险,从而使刘邦转危为安,转弱为强。语文老师在讲这课前,把我们首先带到西充县城边竖立着“汉纪信将军故里”碑一带参观。参观后,陈老师说,《鸿门宴》里的英雄纪信就是我们西充人,这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

后来,我又从《史记》中知,公元前204年,霸王项羽率军围困汉王刘邦所在地荥阳。月余,“汉王食乏,恐,请和。”“汉将纪信说汉王曰:‘事已急矣,请为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出。’于是,汉王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击之。纪信乘黄屋车,傅左纛,曰:‘城中食尽,汉王降。’楚军皆呼万岁。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信曰:‘汉王已出矣。’项王烧杀纪信。”

纪信诳楚救汉事件发生后,纪信的后代和族人怕项羽灭其九族,都不敢在原地居住,更不敢姓纪,部分人迁至今西充县木角乡秀峨山枣儿岭(现将军碑村)和常林乡一带居住,并改姓吉。明万历四年,西充知县马腾云亲笔书写了“汉将军纪信故里”,刻于石碑,立在枣儿岭。留居原地的人,全都改姓李。所以,今天紫岩乡纪公庙村瓜子沟均为“李”姓。

在西充县观凤乡、青狮镇、紫岩乡等,都有纪信的族人。他们“意志坚强”者,就是杀头也要姓“纪”。比如青狮镇大寺垭村就有众多居民姓“纪”。

对于改姓的说法,还有另外的版本。他们之所以改姓“李”,是因为刘邦的嘉奖。刘邦消灭项羽建立汉朝称帝后,为了彰显纪信诳楚兴汉之功,加封族人。汉都城长安到紫岩相隔千山万水,当时信息不畅,家乡人都知道纪信少年读书时好斗,常以木棍夹双胯之下当“马”骑,上课时又将“马”藏于学校附近一桥下,让“马”休息——此桥后被称为“歇马桥”。纪信青年时在家附近龙马洞得一匹白马,遂骑此马外出从武,一直未归,纪家人遂不知诳楚之事。朝廷派纪信之子骑父亲白马率兵赶往紫岩寻访,家乡人还以为纪信作乱犯上,要被灭九族。于是,逃命的逃命,改姓的改姓。以至于朝廷来人没有打听到纪信后代及族人,只好打道回府。当一行人行至“歇马桥”时,白马驻足不前,泪水长流,回头遥望。一行人又在不远处筑“望乡台”,焚香祭拜。所以,纪信故里没有留下金碧辉煌的纪念建筑。现存简陋的纪公庙(又称纪侯祠),都是后人集资修建。过去,纪公庙里有许多匾,如“功高三级”、“笃身扶龙”、“西汉一人”、“智诚赤地”等,可惜的是,这些均遭破坏。如今,在纪信故里所能看到的只有四间泥瓦木结构房屋的纪公庙和走马岭、龙马洞、歇马桥、望乡台、吼狮垭、放弓垭等与纪信有关的地址,听到更多的则是纪信的传说。

据《西充县志》载:唐尚书右丞相卢藏用在西充任县令时,到纪公庙凭吊纪信,作《吊纪信文》:“身既焚兮业既昌,楚歌绝兮汉道光……思将军兮,允忠且义……跋涉草莽兮,词吊纪公。善彼勇兮,杀身为忠。”

纪信诳楚,突出表现了一个“忠”字。历代朝廷追封纪信,也围绕其忠。

唐尚书右丞卢藏用曾作过《吊纪信文》。

宋代果州南充郡郡守邵博在《纪将军庙碑记》中力赞纪信。宋果州太守杨济有感纪信诳楚成汉,书刻“忠义之邦”4字于南充城西金泉山。

明西充知县马腾云竖“汉将军纪信故里”碑于今西充县木角乡黄桷垭。清西育县令李棠在《题纪将军庙》赞颂纪信。

清同治四年,顺庆知府恭鑫在《忠义之邦岩记》中说:“论者谓(西汉)四百年之天下,由于张良、萧何、韩信三杰之协谋戮力,而成于纪信之死……是邦以一人得名忠烈,励后人之意深矣。”

纪信之忠义,励其后人以传承。

纪公庙村距离紫岩乡**约9公里,是该乡最远的村,距离周边乡镇均遥远。这里山高沟深,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很差。然而,该村民风淳朴,忠义厚道,他们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兴修水利、建设公路、修建学校、发展果园、安装有线电视和电话,虽偏处一隅,却信息通畅、交通便利,村落建设得犹如小集镇。早在1997年,该村就建成了紫岩乡的首个“小康村”。

离开纪信故里已经5年,然而,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还有纪信的那些故事,常在脑海萦回梦绕。千百年来,人们赞颂纪信,折服于他的“忠义”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千百年来衍生于纪信故里,激励着纪信后辈。

① 纪信墓位于城固县柳林铺街北。

纪信被封为辅德王,故当地人呼为王坟。墓前有清光绪十年(1884)陕西提学使金城史彪为立1碑,上刻“汉纪将军墓”。墓前有“汉辅德王墓”庙1座。因传说纪信死后为城隍神,当地人称墓庙为城隍庙。六十年代,墓圮碑残,庙改建为柳林镇人民**。1995年,群众又在原墓址建墓,并建纪信祠3楹,树碑1通。史载,纪信为汉王刘邦大将,假代刘邦出降,被项羽所杀,死葬河南荥阳。

②纪信祠就是现在的城隍庙,据《秦州志》记载,城隍庙为成纪县衙所治,位于天水市大城北街的十字路口,创建年月不详,明朝初废县,改建为纪信祠,门口有高大巍峨的木结构牌坊一座,高十余米,斗拱密密层层,宛如蜂房,工艺精湛,构思奇巧,并有木刻的八仙等人物,形态逼真,古朴自然,有于右任先生撰写的“汉忠烈纪将军祠”大匾一幅,笔法流畅,隽秀飘逸,牌坊上的琉璃瓦金碧辉煌,闪闪发光,飞檐的铃铛发出悦耳的声音,更加显示了庙宇的宏伟和肃穆。

庙内还保留着十几块石碑,大殿还有30多平米精美的壁画,这都为我们研究纪信祠变迁的历史和人文景观提供了佐证。祠堂历经明、清、民国几个朝代,多次修缮,解放后作为省级文物进行保护。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浪潮和天水旅游业的发展,**拨款和群众募捐又对这座古老建筑群进行了修葺,已基本回复了原貌,又向游人展示着昔日的风采。

③城隍老爷的传说

汉王乡三华山下有个纪庄村,相传西汉名将纪信就出在这个村住。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身为秦朝县令的纪信,也脱下官服参加起义,投到刘邦帐下当了一员部将。后来,楚汉相争,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外无援兵,内无粮草,形势紧急。纪信求见刘邦说:“我的脸型很像大王,请你脱下衣服给我穿上,我冒充大王向敌人投降,你带领人马乘机冲出去。”刘邦依计而行,果然冲出重围,纪信则被楚兵捉住活活烧死。

其实,纪信在《高帝纪》中还出现过一次,不过班固写了另一个名字。

那是在鸿门宴的时候。刘邦借口上厕所,“招樊哙出,置车官属,独骑,樊哙、靳强、滕公、纪成步,从间道走军,使张良留谢羽。”

这里,“纪信”成了“纪成”,原因是纪信,名成,字信。

《汉书.项羽传》、《史记.高祖本纪》里都没有写到这个细节,但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清楚地写着“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

可以肯定的是,纪信就是纪成。如果没有纪信,刘邦说不定就玩完了,历史也不一样了。

④那么,刘邦统一天下之后,又是如何对待纪信的功劳的呢?

纪信死后,刘邦对纪信既未封侯也没有加谥号,似乎已将这位大功臣忘得一干二净,直到公元前199年才把纪信的儿子纪通于当年九月封为襄平侯,在一百四十三位侯爷中排名第六十六位。

至于纪通为什么过了那么久才得以封侯,有一种说法,刘邦还算一个知恩图报的人,虽然他杀了很多开国功臣,但对于这个替他去死的小角色,还是念念不忘的。

在纪信死后不久,刘邦就派人寻找纪信的后代,因为纪信是从沛县就开始跟随刘邦闹革命的,所以寻找范围就圈定在沛县周围的苏北地区,但一番寻找下来,完全没有任何有用的信息。

就这么找了好几年,才最终确定纪信的家乡在四川阆中,刘邦把阆中县专门划出来一片,汉高祖御赐“安汉”,单独设立了安汉县,还把纪信家所在的乡改名为汉王乡。

纪通靠着老爹的替死得到了侯爷的爵位,倒也忠心耿耿。当吕家人准备改变江山姓氏的时候,纪通冒着被吕氏兄弟缉拿杀头的危险,和父亲当年一样挺身而出,利用自己掌管军中兵符的便利,手持兵符假传命令,让周勃顺利进入北军大营,夺了吕禄的军权,从而一举歼灭了图谋篡权的吕氏集团。之后,纪通和参与了诸位大臣的紧急磋商,讨论研究让汉文帝登基,可谓是父子两忠臣,共保一汉室。

598年(隋开皇十八年)改安汉县为“南充县”。621年(唐武德四年)又将纪信家乡从南充县分出,新置西充县。所以,纪信的家乡在如今的西充县。

⑤册封城隍

刘邦战胜项羽后,建都长安,在庆功会上想起了纪信的功劳,就对满朝文武大臣说:“纪信功高德重,没有他献计献策,怎能有我刘邦的今天?我封他为督城隍,把他的家乡改名为我先前的封号——汉王,把他的骨灰送家乡安葬,并建庙塑像,永远享受香火。”后来刘邦还下令全国各县城建城隍庙。故后人称纪信庙为“城隍庙”,纪信塑像为“城隍老爷”。

就这样,纪信被封为十三省总城隍,并赐纪信黄袍加身。择上林苑(今王曲镇)修建大型庙堂并祭祀,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祭祀,后遂成庙会。

据传文景二帝时期,为了顺应民心、强化统治,遂将供奉的纪信封为城隍神,成为长安城的保护神。

三国、两晋时期,城隍信仰不断增强,王曲城隍祭祀活动亦不断兴盛;祭祀城隍神的例规形成于南北朝时期。

进入唐代,城隍神信仰滋盛,城隍祭祀在各地已经蔚然成风,地方官每年定期或在地方遭遇旱涝天灾时,代表一方民众祭祀城隍。王曲城隍紧邻唐长安城,更成为官府及民众祭祀的对象,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祭祀活动的盛况。公元934年(后唐末帝清泰元年)始封城隍为王爵。

宋代,封纪信为“忠祐安汉公”,被正式列入国家祀典。并明确规定,新官到任三日内,必须拜谒城隍庙,这是借用神明的威力来管制官吏。据宋代赵与时的《宾退录》记载,至宋为止,各地共有供奉纪信的城隍庙数十处,城隍“神之姓名具者,镇江、庆元、宁国、太平、襄阳、兴元、复州、南安诸郡,华亭、芜湖两邑,皆谓纪信”。

元代时追封纪信为“辅德显忠康济王”。元代天历年间,文宗又封纪信为佑圣王,并让其配享夫人,从此城隍庙里就有了寝殿,专门供奉城隍爷及城隍夫人。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城隍更是推崇有加。

相传朱元璋称帝之前,曾经宿身城隍庙而幸免大难。朱元璋称帝之后,于1368年(洪武元年),下旨封都城隍为监察司显佑王,职位正一品;与朝廷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级。同时封各府城隍为监察司民城隍威灵公、职位正二品;封州城隍为监察司民城隍显佑侯,职位正三品;封县城隍为监察司民城隍显佑伯,职位正四品。正是在这一时期,各州府县,纷纷修建城隍庙。都城隍庙由皇帝亲自敕建,皇宫拨付银两,庙内住持由朝廷直接任命,各府、州、县则按照等级,依次效仿,规模等级完全参照地方官署衙门,按级别配制冕毓官服。1370(明洪武三年)年朝廷颁布了专门祭祀城隍的典章制度。并下诏去除了城隍封号,封京都城隍为“都城隍”。其它只称某府某州或某县城隍。

朱元璋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分为王、公、侯、伯四等岁时祭祀的制度,是为了达到对地方官吏和百姓的精神统治——“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幸免”。

清代,基本完全继承了明代的城隍典章制度。

现如今,粗略统计,全国仍有奉纪信为城隍的城隍庙三十多处。最著名的有:古都西安,陕西阳曲、兴元、户县,安徽芜湖、宁国,甘肃兰州、天水、西固,河南郑州、方城、固始、荥阳、密县,江苏镇江,浙江临安、庆元,湖北襄阳,福建南安,上海,河北瓦房店复州,四川南充,广西太平等等。其中,甘肃天水、四川南充、陕西户县都把纪信视为本地人,以桑梓故土的身份,建城隍庙以供奉。河南因是纪信行军战斗的主要战场所在地和最终诈降现身的地方,纷纷立庙拜纪信为城隍。

rz34.com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