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卷-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四北上和签约(1 / 1)

加入书签

更新最快就在仁者小说网,rz34.com

如果您还没有登录请点击:【登录】,如果您还不是本站会员请点击:【注册】成为本站会员!

京城的咸丰皇上实深诧异。

不停地胜利,胜利着,胜利着,突然间,城被占领了,人被俘虏了。

咸丰皇上也实深担心。

英法舰队要整兵北上,目标京城。当时,洪秀全的太平天国闹的正凶,英法两国如果又起波澜,可谓雪上加霜。

英法两国出兵,不是为了占领某座城市,也不是为了俘虏某个官员,而是为了实现条约赋予的入城的权利和修约。

在广州,主管对外事务的两广总督兼五口通商大臣不能修约,那就找能够修约的人,唯一的有权利的人选非京城的咸丰皇上莫属。

管理偌大的广州城,不需要英法两国花费太多的精力和兵力。英法两国攻入广州城,广东巡抚柏贵和广州将军穆克德纳绕开叶名琛,发布安民告示,和英法合作,所以,被占领的广州,秩序如常,英法两国可以放心北上。

很快,大沽口外,英法舰队连樯而来。

大沽口是天津门户,从大沽口溯海河而上六十公里,可直达天津城;若到天津城,京城咫尺可望。

到达大沽口外的不只英法舰队,还有美国和俄国的代表。

大清帝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市场巨大,是一块大且肥美的蛋糕,谁不想啃一口?何况是急需对外贸易的美国和贪婪对外扩张的俄国?

美国是欧洲移民,基本是英国移民,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建立的新国家,当时,建国还不到一百年。实力远不如英国,法国那么强大;贸易市场也不像英国,法国那么广阔。

再者,虽然美国的面积仅次于俄国和大清帝国,相当广阔,但是,整个西部地区还没有开发,荒凉一片,东部开发地区又南北不和谐。

北方紧随英国,法国,积极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南方以黑人奴隶种植园农业经济为主;并且,南方所产原材料大多销往欧洲,北方发展工商业所需的原材料严重不足,更加需要海外市场的交换和补充。

美国的**由北方掌握,所以,在英国要求修约的时候,美国也频频要求。

俄国又叫俄罗斯,是由一个小小的内陆部落民族发展而来。在元朝的时候,俄国依附于蒙古人建立的金帐汗国,取得为金帐汗国向其他小国家和部落收税的权利,此后慢慢强大。

强大后的俄国贪婪扩张。

俄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凯瑟琳女皇,就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大帝豪言------

假如我能够活到二百岁,全欧洲都将匍匐在我的脚下。

全欧洲没有匍匐在她的脚下,但是,曾有一段时间,匍匐在她后代的脚下。

凯瑟琳的孙辈亚历山大一世,曾联合普鲁士,奥地利等国家,击败不可一世的法国战神拿破仑,成了欧洲警察。

只是,辉煌如同春天的花朵,没能够长久持续,前几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于英国和法国。

俄国地跨欧亚两洲,且和大清帝国在陆地上千万里交界,受挫在欧洲,就趋向亚洲。

在大清帝国的东北边界,武力侵占大片大清帝国土地,又趁英法美提出修约的时机,也向大清帝国提出差不多条款的要求。

俄国三次要求,三次被拒绝之后,也加入英法战队,联合行动。

英法美俄四国要求众多,其中,有一条最引人注目------公使驻京。

京城互驻公使,可方便沟通,消除误会,敦促友谊,在当时已经是国际通例。

咸丰皇上实深疑惑。

在大清帝国,没有国际通例,天下是大清帝国的天下,大清帝国的规矩就是天下的规矩。

大清帝国的规矩,驻扎他国京城,或者是来做抵押的质子,或者是来进贡的贡臣,或者是去做监视的钦差,监国。

英法美俄四国和三者均不相符,意欲何为?

咸丰皇上明确指示------

外国人进京,皆系朝贡陪臣。通商各国为获利起见,近年海口事宜,均在广东定议,该夷来京,无论人数多寡,大清国有何畏惧,实因与体制不合。上年俄使请许来京,尚且因接待礼仪向无章程,令其停止,何况英法两夷,称兵犯顺,尤非恭顺之国可比。此次准其接见大臣,已属格外,岂能再准进京?

四国其他要求,比如,减少关税,增加通商口岸等,可酌量通融,公使驻京,万不可许。

咸丰皇上的指示由直隶总督谭廷襄传递给俄国公使普提雅廷,普提雅廷再转告英法美。

直隶总督谭廷襄管辖京城,天津等心脏地区,在封疆大吏中地位最高,位高权重。

在大清帝国,再怎么位高权重的人,在皇上面前都是奴才,更可况,对外夷交涉属国家重大事情,事事都要向咸丰皇上汇报请示,事事都要按照咸丰皇上的指示命令办理。

额尔金和葛罗不和奴才交流,只和全权大臣谈判。

俄国公使普提雅廷貌似和善,愿意居中斡旋,所以,这段时间的谈判,均是谭廷襄和普提雅廷往来奔走。

拥有绝对武力的英法两国和握有绝对权力的咸丰皇上两不相让,谭廷襄和普提雅廷的往来奔走终究归于徒劳。

英法两国以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力为后盾,带领世界上最先进,最具战斗力的军队,誓要将积累多年的问题彻底解决,所以,态度异常坚决。

咸丰皇上没有太在意英法美俄四国的要求和态度,他的注意力和精力,不在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身上,就是在年轻漂亮的女人身上。更何况,他也不知道,不认为英法美俄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他眼中,天下唯大清帝国独尊,英法美俄四国再强大也不过是蛮夷之邦,对于蛮夷之邦,朝廷可以赐以封赏,蛮夷不可以提出过分要求。

英法两国的舰队威逼大沽口,咸丰皇上只是担心,并不害怕。

大沽口是可以进出的大沽口,也是可以咬人的大沽口,因为,大沽口是设防的大沽口。

大沽口以前曾经有简单的海防,仅是防备海盗之用,未被重视。

十几年前鸦片战争时,英国舰队停驻大沽口,大沽口突然被重视起来,重建升级,加强武备。

重建之后的大沽口,南北两岸炮台4座,非常坚固;炮台前拦潮坝,壕沟等配套设备齐全;2000斤至10000斤铜铁火炮51门,400斤至1600斤火炮91门,均可致远且准,试放坚利;防兵1600名轮流驻防。

如此武备,咸丰皇上和朝廷相信,足资抵御任何外来之敌。

英法舰队到达大沽口外,谭廷襄也加紧调兵遣将,大沽口的守兵增加至八九千人之多,另有差不多的兵力次第布置周边,以备增援。

大沽口除了充分设防之外,还有天然的地理优势。

大沽口是海河入海口,口内有一道拦江沙,平时水位不过二尺,涨潮时也只是水深丈余,并且,很快退潮。外国大型军舰吃水过深,无法通过;若只是小型舰船过来,又有何惧?

咸丰皇上丝毫不惧,只是,这个时候丝毫不想在京城和天津地区再开战端,他现在一心一意,集中全力只想把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给灭掉,所以,特意叮嘱谭廷襄不可轻易开畔。

咸丰皇上在大清帝国是神,一呼百应;在英法美俄不是神,如果不能满足要求,万呼也不应,不是你不想打仗,就可以不打。

不管是谈判,还是打仗,英法两国已经做好充分的两手准备。

大清帝国没有派出全权大臣,不同意公使驻京,战争避无可避。

八点钟英法联军送来最后通牒,十点钟开始进攻,十二点钟战斗结束。

即便,一开始,炮台也英勇顽强的予以反击,还是仅仅两个钟就全面沦陷。

唯有亲身经历,方能体会的真实和深刻。

谭廷襄亲身经历,在给咸丰皇上的战后报告中可见双方的差距------

我军万斤及数千斤之炮,轰及其船板,仅止一二孔,尚未沉溺,而北炮台三合土顶被轰揭去,南炮台大石镶砌塌卸小半,炮墙无不碎裂,我之大炮不及其劲捷,船炮两面齐放,不能躲避。

伏念兵勇溃散,实因夷炮迅捷,受伤太多,不能立足所致,兵既不能立足,勇即相率退散,臣等在后督战,立斩二人,仍不能遏。

可见,双方差距,不在人数多寡,而在武器利钝。

此战以炮战为主,清军周边兵力无可发挥,参战兵力仅限炮台驻兵,有三千左右,英法联军有二千左右,双方兵力相差不大。

兵力相差不大,武器相差甚远。

清军舰船火炮和十几年前鸦片战争时相比,并无长进。

英法联军的舰船和火炮借助工业革命的春风,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又有了一次长足的发展。蒸汽动力铁舰船广泛使用,更为机动也更为轻便;刚刚问世的线膛炮配置军中,制造精良,寿命更长,重量更轻,射程更远,精度更高,杀伤更多。

蛮夷之国的进步和长处,也仅是蛮风夷俗而已,身为唯我独尊的天朝上国,当然不屑于去关注和学习,英法联军的这些变化,大清帝国又岂能知道?

咸丰皇上和谭廷襄盲目自信大沽口的海防足资抵御任何外来之敌,骄兵必败,并且,还不知彼,不败奈何?

咸丰皇上实深焦心。

本来只是担心,担心两线作战,现在,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还在南方猖狂,英法联军又攻陷大沽口,占领天津,打到了家门口,叫人怎能不焦心?

焦心就需要舒心。

桂良,花沙纳,耆英。

咸丰皇上希望这三个人能够为他舒心。

桂良,满族正红旗人,东阁大学士,又是咸丰皇上的六弟恭亲王奕䜣的岳父,既是重臣,又是皇亲。

花沙纳,蒙古族正黄旗人,吏部尚书,文艺出众。

咸丰皇上任命桂良和花沙纳为钦差大臣,授予便宜行事之权,前往天津,和英法美俄四国谈判。

耆英是咸丰皇上极不喜欢的老臣,这时候,特别时期有特别使命。

耆英在十几年前的鸦片战争之后,主持对英美法三国的谈判和签约工作,接着坐镇广东负责对外交涉,耆英被英国大炮打怕了,对外主和。

道光皇上驾崩,咸丰皇上登基,年少气盛,血气方刚,极不满意耆英对外主和的态度。

那时的耆英已经回京任职,被咸丰皇上由大学士贬为五品员外郎,后因儿子犯法,受到株连被圈禁。

现在,咸丰皇上特别开恩,赏赐耆英二品侍郎官衔,随桂良和花沙纳同往天津,以期借助耆英和英法美的旧交情臂助此次谈判,让英法退兵。

三个人都让咸丰皇上失望了,首先是耆英。

当年耆英坐镇广东负责对外交涉,外不敢得罪英国的军舰和大炮,内不能违抗道光皇上的权利和命令,像个孙子般在英国和道光皇上的夹缝中艰难周旋。

和英国人打交道,和善可亲,亲如兄弟;对道光皇上的汇报,和善变成了羁縻之策,兄弟变成了犬羊之夷。

有些骂英国人的奏折,道光皇上批阅后又递回广州,存放两广总督衙门,额尔金和葛罗占领广州后,检阅文件,才发现被耆英不恭对待。

你待我不恭,我待你不敬。

额尔金和葛罗以耆英没有全权代表的身份拒绝会见,仅派两名翻译官出面接待。

这是一场特别的接待,翻译官拿着当年耆英骂英国人的奏折,当着耆英的面,宣读的绘声绘色。

每一句每一声,好似一个又一个的巴掌打在耆英的脸上。耆英羞愤难忍,自觉无脸再呆在天津,径自回京。

咸丰皇上本就极不喜欢耆英,这次又有辱使命,以擅自回京为由赐死。

英国翻译官中,有一名翻译副官名叫李泰国。

李泰国,英国人,其父亲曾经担任英国第一任驻大清帝国广州领事,在父亲的影响和要求下,李泰国十五岁便到了大清帝国,经过十余年的摸爬滚打,任职于江苏税务司。

李泰国精通汉语,洞悉如何和大清帝国的人打交道,熟悉大清帝国海关体系。因为这些优势,额尔金聘请其为翻译,随军北上。

李泰国狡猾事故,在江苏税务司任职时,和江苏地方官员的关系处理的相当融洽。

桂良和花沙纳不知道李泰国狡猾事故,只听说他和江苏地方官员关系融洽,期望他能在谈判时有所帮忙,所以,照会额尔金和葛罗,点名李泰国交流谈判。

不接触不知道,一交流才发现严重失策,才发现李泰国言语狂悖,狡骄异常,极尽威逼之能事。

现在的桂良和花沙纳完全就是当年的耆英,夹在英法的武力和咸丰皇上的权力的夹缝中艰难周旋。

咸丰皇上有明确命令------

公使驻京,万难答应,不可商量。

李泰国传来额尔金和葛罗的信息------

允许公使驻京,再谈其他,否则免谈,也不可商量。

双方都不可商量,有没有其他可商量的人呢?

普提雅廷,桂良和花沙纳想到了貌似和善的俄国公使。

普提雅廷等的就是这样的机会,答应从中斡旋,同时,不失时机的提出自己的条件。

俄国的条件相比英国的条件不是十分苛刻,没有要求公使驻京,没有要求长江通商,也没有要求内地游历等敏感条件。

桂良和花沙纳急需有人帮忙,也急需一个签约的榜样,于是,《中俄天津条约》顺利签订。

有一就有二。

美国和俄国一样,也是只有代表,没有军队,当然不能像英国那样强硬,紧随俄国之后,也没有要求公使驻京,只是规定公使有事可以进京,且一年不超过一次,也没有要求长江通商,也没有要求内地游历,第二个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也落笔生成。

但是,这次,有二没有三和四。

英法两国仍旧毫不妥协,不可商量。

桂良和花沙纳又一次所托非人,俄国公使普提雅廷并非善良之辈,他是在帮忙,只是帮的是倒忙,越帮越忙。

俄国和美国的条约中都有片面最惠国待遇的条款,就是大清帝国给予其他国家的权益,俄国和美国一体均沾,同样享有,所以,普提雅廷不停地为英国和法国出谋划策,以期可以享有更多的权益。

英国和法国以武力相逼,桂良和花沙纳知道大沽已陷,天津已失,京城无险可守,英法进军,万难抵挡。情况紧急,建议咸丰皇上暂且答应英法两国的条件,以解燃眉之急。

桂良和花沙纳建议咸丰皇上答应英法两国公使驻京要求的消息传到京城,如同晴空一声霹雳,静夜一声炸雷,举朝震惊。

朝廷众大臣没有亲眼看到大沽炮台崩塌沦陷,也没有亲眼看到驻扎在天津的英法联军的森森兵威,他们只知道,大清帝国的规矩不可更改,天朝上国的威权不容侵犯,整个朝廷群情激愤。

十几名大臣联名上奏谏止公使驻京,理由相当充分------

一,知我举动,既速且详;

二,建立高楼,窥我宫禁;

三,指地营建使馆,拆迁民居衙署;

四,观望“跸路”,无人敢禁;

五,设馆传教,去我衣冠礼乐;

六,民夷杂处,设有斗讼,无从讯断;

七,包揽商税,任意往来,门禁税收尽废;

八,朝鲜,琉球等国,由此滋生轻慢之心。

众大臣还特意指出------

该夷一入京师,则一切政令必多牵制,即欲为生聚教训之谋,不可得也。请皇上宸衷独断,决不准行,天下幸甚!

咸丰皇上的确是宸衷独断:

如果英法两国坚持驻京,只可参考俄国教士团模式。

俄国教士团在大清帝国的京城已经很久。

俄国和大清帝国陆地相连,双方往来和战争都比其他国家要早。

在咸丰皇上爷爷的爷爷,就是康熙大帝的时候,康熙大帝派军队收拾入侵盘踞黑龙江雅克萨城的俄国军队,俘虏了一批俄国哥萨克士兵,把他们带回京城编入军队。

康熙大帝是千古一帝,有着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对待这些战俘相当优待------

赐以官衔,给予俸禄,安排衣食和住所,允许和本地人通婚,甚至,对他们的宗教信仰也予以尊重,俄国是东正教国家,大多信仰东正教,康熙大帝在他们的聚居地,划出一处庙宇作为他们临时的宗教祈祷所,后来,祈祷所改建成东正教教堂,取名索菲亚教堂,也叫俄罗斯北馆。

俄国的彼得大帝是一位野心勃勃,一生都在打仗和扩张的大帝,听到俄国战俘在大清帝国被优待的消息,立马想到利用索菲亚教堂刺探大清帝国的情报,命令部下官员,寻找机会,努力此事。

康熙大帝威加海内,和很多的国家和部落都有联络,在他六十一岁那年,大清帝国要联络住在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扈特部蒙古族,需要过境俄国。

俄国提出派遣官方传教士前往索菲亚教堂接替年迈的现任大司祭的要求。双方互有需要,互相融通,首批俄国教士团进入大清帝国京城,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交涉的加深,教士团形成制度,俄国每十年派遣一次,一次大约十人,其中,四名教士,六名学生。

教士团能够长久在京,很重要的原因是遵大清制度,守大清礼仪,听大清约束,改大清衣冠,专学技艺,不闻公事。

大清礼仪,其中有一项,对皇上需行三跪九叩之礼,英法两国绝无可能;不闻公事,也无可能,驻京本就为公事而来,不闻公事,驻京有何意义?有何必要?

咸丰皇上有拒绝的权利,众大臣有拒绝的理由,身在天津谈判前线的桂良和花沙纳没有拒绝的武力,也没有退兵的办法。

没有办法,就想到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先签和约,且不当做真凭实据,目的是让英法两国退兵,将来如果不认和约,只需将他们二人治以办理不善之罪,和约即可当成废纸。

额尔金和葛罗的耐心渐渐用尽,送来最后通牒,语气强硬,态度吓人:

和约不允许有一字更改,若再拖延,挥师进京。

桂良和花沙纳心中拿定了办法,忍辱签约。

公使驻京,西礼觐见大清帝国皇上等内容赫然写在《中英天津条约》里面。

《中法天津条约》虽然没有约定公使驻京,只约定公使有事可以进京。但是,这些都不重要了,因为,法国也有片面最惠国待遇,可享受和英国同样的权益。

桂良和花沙纳极其可怜的苦苦哀求咸丰皇上批准和约;咸丰皇上极不情愿的御批“依议”二字;额尔金和葛罗极其满意的陆续撤军。

rz34.com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