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卷-鸦片战争之九北上和南下(1 / 1)

加入书签

更新最快就在仁者小说网,rz34.com

如果您还没有登录请点击:【登录】,如果您还不是本站会员请点击:【注册】成为本站会员!

骏马健壮,绝尘向北。

马,自然界中美与力的完美结合,健美,快捷。

当时,大清帝国的信息传递就是靠马,全国各地建有供马休息的场所,叫驿站,马叫驿马。

驿马的速度分为常规速度,四百里加急,五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等。从广东到京城,若以常规速度需三十多天,四百里加急需二十多天,五百里加急需十几天,若以六百里或者八百里加急,会更快一些,但是,非紧急重要信息不用,因为马是骏马,不是神马,若以六百里或者八百里加急,会把马累死。

现在的这个信息,从浙江到京城,却是八百里加急。

这当然是一个重要且紧急的信息---英军攻陷定海。

道光皇上很失望,很生气,失望是对浙江,对定海的官员失望,生气也是对浙江,对定海的官员生气。

英国人是没有资格让道光皇上生气的,因为道光皇上根本没有把英国人放在眼里。

本来,在道光皇上看来,大清帝国是天朝上国,自己是天下共主,英国只是化外蛮夷,不值一提。

虽然,英国很值得一提,义律即便只有两艘军舰,实力也是相当强大,强大到至少在和大清帝国的冲突中,可以把大清帝国的军队打的灰头土脸。

但是,林则徐的篇篇奏折都说大清帝国把英国人打的灰头土脸,英国人实不能为;多次军事冲突并非英国军队所为,而是武装走私鸦片的不法商贩和亡命之徒,不足为虑。

道光皇上对林则徐深信不疑,当然对英国人的实不能为和不足为虑也深信不疑。

实不能为和不足为虑的英国人居然攻陷了定海,可见,浙江,定海的官员是多么的不能为,多么的叫人忧虑。

让道光皇上更加忧虑的是,继定海失陷之后,镇海危急。

道光皇上感觉不对,这不应该是英国的鸦片武装商贩和亡命之徒,应该是正规军队。

这确实是英国的正规军队,是英国派往大清帝国的远征军。

远征军总司令兼全权代表叫懿律,是现任商务监督义律的表哥,出身贵族,之前任职英国好望角舰队总司令;远征军海军司令叫伯麦,之前任职英国东印度舰队总司令。

懿律和伯麦都是海军老将,久经沙场。懿律率领舰队从南非出发,六十天左右到达广东海面,伯麦率领舰队从印度出发,三十到四十天到达广东海面。

广东海面风起云涌,船舰骤增,远征军共有战舰十六艘,武装轮船四艘,运兵船和运输船二十七搜,共计大炮五百四十门,军队六七千人。

巴麦尊是个讲求效率的人,凡事直奔主题,指示远征军:不必在广东纠缠,封锁珠江口,舰队北上,占领舟山,直逼京津,递交国书。

舟山不是山,而是岛,是有二百多个岛屿组成的群岛,位于浙江沿海,在大清帝国海岸线中部,可控制江南(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北可上,南可下,是军事基地的绝佳选择。

定海是舟山的县治所在,英国远征军留下五艘军舰封锁珠江口,十九艘军舰由伯麦率领,起锚北上,直奔定海。

英国军舰上的伯麦十分从容,他查清了定海守军的能力,知道拿下定海如同探囊取物,远眺定海好像在远眺自己的城池。

定海城中的知县姚怀祥万分着急,他收到了伯麦的通牒,要求他六个小时内献城投降,他也亲眼目睹了英国舰队的阵势,知道难以抵抗。

事实上,不是难以抵抗,而是无法抵抗,即便定海也积极备战,结果仍然是毫无还手之力。

仅仅九分钟,英国军舰的火炮就完全摧毁了定海的海岸炮台和舰队,占领定海,轻松,快速且没有任何伤亡。

定海地方长官是忠于职守,可怜可敬的,知县姚怀祥兵败后自杀殉国,总兵张朝发在英国军舰第一轮炮击中身受重伤,随后身亡。

定海守卫士兵是玩忽职守,可悲可恨的,参战一千五百名士兵,战死仅十几人,受伤十几人,绝大多数士兵见势不妙,一哄而散,逃命要紧。

占领定海只是需要一个基地,以方便远征军执行任务,远征军的主要任务是递交巴麦尊的的信件,签订协议。

在伯麦攻占定海这段时间的前后,懿律分别在厦门,镇海向地方官员递交巴麦尊的信件,均遭拒绝。

巴麦尊和懿律对大清帝国的军事水平了解的算是透彻,对国家体制,权利分配和办事规律了解的比较欠缺。

巴麦尊的信件的收件人是大清帝国的丞相,他不知道大清帝国没有丞相,大清帝国有些官职和头衔,比如大学士,军机大臣,也算得上是类似丞相的地位,万人之上,一人之下。在万人之上,他们位高权重,犹如神仙或阎王;在一人之下,他们没有丝毫权利,犹如跟班和秘书。这个所谓的一人,就是大清帝国独一无二的皇上---道光皇上,大清帝国所有的大事都有道光皇上一个人做主,接受外国人的首领的信件当然是国家大事,所以,收件人只能是道光皇上。

巴麦尊指示懿律在广州,或者长江口,黄河口一处,或者天津递交信件,他不知道大清帝国的地方官员没有权利接受外国**的信件,只有广州的两广总督兼办外洋事宜,有权利接受外洋文书,所以,巴买尊的信件只可以在广州递交,并且,文书的词句必须恭顺,两广总督才会考虑接收。

唯一可以接受信件的是广州,懿律却没有选择,因为义律不建议广州。

义律不建议广州是因为林则徐,他和林则徐的关系已经很不和谐,甚至可以说是势成水火,更不喜欢林则徐高高在上的姿态,所以,义律强烈的向懿律建议在其他地方递交信件。

其它地方的官员当然不会也不敢接收,从厦门到镇海,均遭拒绝,懿律和义律干脆鼓轮北上,直捣天津。

懿律和义律北上天津的前后时间,定海,厦门,镇海等地的奏折也陆续北上京城。

京城,道光皇上满肚子的想不明白,好像有十万个为什么一样让他一片茫然,关于林则徐,更关于英国人。

之前,林则徐的篇篇奏折都说英国人实无能为,不足为虑,所以,英国人根本没有资格让道光皇上关注;现在,英国人占领定海,威逼镇海,北上天津,不得不让道光皇上关注。

不关注,不知道,一关注,才发现,对于英国一无所知,甚至连英国在哪里?离大清帝国有多远?等等基本的常识性的问题都不知道。可笑的是,道光皇上也不知道他自己还是小男孩的时候,马嘎尔尼出使大清帝国带来的地球仪就静静的锁在皇宫里面某个仓库的某个角落;着急的是,道光皇上想了解英国,却不知道从哪里了解,当他看到厦门,镇海的奏折里面提到英国递交信件的信息后,终于在一片茫茫然中看到一丝方向,好像在一片黑暗中看到一丝光亮,命令直隶总督留意英国人,如果在天津有信件递交,接收呈送。

在大清帝国,所有事情中,皇上说的事情是最大事情,所有的规矩中,皇上说的规矩是最大的规矩。

道光皇上前一天发布指示,英国舰队后一天到达天津海面。

和厦门,镇海的拒绝相反,直隶总督派人主动对接,信件非常顺利的到了道光皇上手里。

巴麦尊的信件是英文,到了道光皇上的手里是中文。

不同之间的两种语言之间,因为语言背景不同和翻译存在误差,往往产生误会,现在道光皇上就产生了误会。

巴麦尊是强势人物,不会用谦卑的词句写信;义律在大清帝国多年,深知大清帝国的脾气,大清帝国一直自认为自己是世界上唯一的爷,其他国家和民族必须谦卑,不然不打交道;随军翻译马儒翰,二十几岁的年轻英国传教士,生于澳门,长于澳门,精通中文,主笔完成汉文版新译本《圣经》,了解大清,写有《英华行名录》,《对华商务指南》等书,一直在广东从事翻译工作,先做商人的翻译,后做义律的翻译,是随军翻译的不二人选。

猜测,应该是义律授意,马儒翰在翻译巴买尊信件时,尽可能的适应大清帝国的脾气,用词谦卑。

本来,巴麦尊的原意是对于英国商人在大清帝国的不公平遭遇,以及虎门销烟,提出抗议,要求纠正和赔偿;现在,道光皇上看到的意思是英国商人在广东受到了委屈,申诉无门,请求皇上主持公道,昭雪伸冤。

茫茫然中的道光皇上终于不茫茫然了,原来是告御状的,小事一桩。

大清帝国周边有很多小国家,都是大清帝国的藩属国,这些藩属国如果受外人欺负,或者互相之间闹矛盾,都会来大清帝国诉苦告状,大清帝国处理这样的事情,就像家长调解闹矛盾的孩子;现在,道光皇上依然把自己当做家长,把英国看做孩子,一道御旨命令英国舰队掉头返航,南下广州,朝廷会派一品大员到广州办理。

天津属于直隶范围,事情自然落在直隶总督的头上。

直隶总督琦善,出身满洲贵族,因为祖上荫功,一十六算就步入仕途,二十九岁就升任一省之巡抚,四十一岁就登顶大清帝国第一总督---直隶总督;琦善敢做敢为,勇于任事,勇于负责,且不墨守成规,交游广泛,心高气傲。

现在,心高气傲的琦善,心里隐隐发虚。

这是琦善第一次亲眼目睹英国舰队的阵容和实力,好像大山深处的人第一次看见大都市一样,震惊不已,原有的长久以来的自信瞬间崩溃,他知道,英国不是孩子,而是巨人。

自信不在,骄傲在。

和英国舰队对接,琦善只是派了一个六品小官,随后的交流,均是书信往来,堂堂大清帝国的一品大员是不会轻易出面的。

不轻易出面不是不出面,遇到重要或者难办的事情还是要出面的。

现在,事情不但重要,并且难办。重要是因为道光皇上发了御旨,难办是因为英国人比自己强大,不能动武,只能谈。

谈的人物是琦善和懿律,义律,谈的地点在大沽口海岸,谈的时间持续六个小时,谈的过程争吵激烈,谈的结果不甚欢洽。

诚如琦善所料,事情难办,不好谈;也出乎琦善意料,后来,懿律竟然答应南返广州。

懿律答应南返广州,究竟出于什么原因,难以确定。或许是因为天津周边没有可供远征军休整的基地,长时间飘在海上不方便;或许是因为天津地区已经进入秋季,天气渐寒,从南非和印度这些热带地区过来的士兵不习惯;或许是因为懿律误会了琦善的话和态度,对于懿律提出的要求,琦善用了敷衍的语言和模棱两可的态度,懿律可能误会为琦善已经同意,回到广州可以敲定签约;或许是因为其他的原因。

不管什么原因,英国舰队离开天津,南返广州确实是一件让很多人开心的事情。

道光皇上非常开心。

道光皇上是个节俭的皇上,节俭的比平常百姓还节俭,富有四海,裤子破了还要打个补丁继续穿,任何事多花一丁点的银子道光皇上都会心疼。

节俭是对的,本就是一种美德,更何况,国库并不充盈,更需节俭。

打仗是很花钱的事情,道光皇上当然不愿意打仗,更何况,现在面对的是英国人,从海外来,飘忽海上,踪迹不定,彻底消灭他们肯定要费一番周折。

当时,林则徐到广东禁烟的时候,道光皇上就下过指示,边畔绝不可开。结果,边畔不但开了,大清帝国还丢了定海和镇海,天津还被威逼,道光皇上对林则徐的态度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很不满意,很不高兴,现在英国人又来告状,干脆把林则徐撤职。

现在,道光皇上一道御旨,只言片语,英国舰队真的南下了,一场战争就这样消弭于无形,道光皇上越来越自信,越来越认为自己的只言片语远胜十万雄狮,越来越感觉自己是神一般的存在,非常开心。

琦善也非常开心,同时也有点担忧。

在大清帝国,皇上的命令不可违抗,无条件接受和执行。道光皇上命令英国舰队南下,如果英国舰队没有南下,结果就是琦善没有把事情办好,要请罪受罚。身为直隶总督,天津也是管辖范围,如果英国舰队不南下,一旦打起仗来,自己责无旁贷要统筹战事,以琦善的观察和评估,自己的军队根本打不过英国舰队,败军之将,也要请罪受罚。

现在,英国舰队南下了,这些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只是,道光皇上命令他去广州给英国人主持公道,他有些担心,曾经和懿律谈过六个小时,他知道英国条件苛刻,不是容易对付的,这个所谓的公道不好主持。

伊里布也非常开心,同时也非常期待。

伊里布是谁?

伊里布是大清帝国封疆大吏中仅次于琦善的第二号人物---两江总督。

两江总督的位置空出来后,道光皇上本属意在广东禁烟,销烟有功的林则徐,只是林则徐处理禁烟,销烟的后续麻烦一直处理不完,迟迟不能上任,最终,道光皇上任命伊里布为两江总督。

伊里布出身满洲贵族,满洲人重于骑射,疏于诗文,伊里布不一样,年轻时曾考取进士,文武兼备,显得格外出色。

伊里布之前任云贵总督,大半辈子在云南。

在以前,云贵地区被称为西南夷,蛮夷部落很多,中央**极少管理,基本上是各部落自治其政,自行其事。

道光皇上的爷爷雍正皇上,施行改土归流政策,就是取消部落自治,统一归中央**派驻的官员管理。

自由惯了的部落怎肯轻易驯服?总有一些部落挺身反抗。

伊里布在云南,为政宽厚,待人以仁,但是,如果拒不从命,伊里布绝不手软,坚决消灭,刚柔并济,云南大治。

如果伊里布一直留在云南做云贵总督,他将继续幸福的生活,可现在,调任两江总督,幸福的日子到头了。

伊里布先是接到浙江,江苏海面有大量夷船行动的报告,后是接到定海失陷,镇海危急的报告,再是接到道光皇上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到浙江收复定海的圣旨。

伊里布年已迟暮,头脑和行动一点儿都不迟暮。在接到浙江,江苏海面有大量夷船行动的报告后,没有向道光皇上请示,即刻调集两江范围的江南(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兵马,武器弹药汇集沿海各要口,拨出地方部分财政以充军需,疏通驿站以保证信息传递畅通,在接到道光皇上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到浙江收复定海的圣旨后,立马动身,马不停蹄,赶赴浙江。

在云贵的胜利和顺利,让伊里布拥有着强大的自信,特别是在处理蛮夷的问题上,更是有着绝对的自信,英国人也是海外蛮夷,胆敢犯我天朝,简直是活的不耐烦了。

到了浙江前线,伊里布才发现,英夷非西南夷,绝大的失落代替了绝对的自信,久经疆场的他看的出来,自己不管如何准备,夺回定海,都是痴人说梦。

伊里布不是痴人,是聪明人。

进攻不能取胜,就不进攻;定海无法夺回,就试着让英国人自动撤退。

不进攻,易如反掌。

兵未集,粮未够,炮未齐,船未备,等等,都是理由。

让英国人自动撤退,难如登天。

伊里布手里唯一的筹码是俘虏。英军上尉军官安突德在测绘地图时被俘获,另有二十几人因船只失事也被俘获。英军三番五次要求释放安突德,伊里布误以为安突德是重要人物,奇货可居,放出条件,以俘虏换定海。

这个时候,正好懿律从天津南下到达定海,态度坚决,强硬以对,只是已经答应了琦善在广东谈判,所以没有动武。 伊里布当然更不会动武,双方来往书信协商,最后达成一致,俘虏和定海问题全部在广东谈判中解决,定海暂安现状,双方互不进攻,保持和平。

定海能否收回,伊里布只能寄希望于琦善,期待广东谈判能够谈出一个他所希望的结果。

rz34.com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