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浓夏杨玉环 十五神异 十六太平(1 / 1)

加入书签

更新最快就在仁者小说网,rz34.com

如果您还没有登录请点击:【登录】,如果您还不是本站会员请点击:【注册】成为本站会员!

十五 神异

“则天皇后本来神异。说凡则天皇后曾于之地,建庙者,祷之无不灵异(《大蜀利州都督府皇泽寺唐则天皇后武氏新庙记,即广政碑,碑现存四川广元市皇泽寺》“□□維□作聖眾時奄有於帝圖不測謂神終古是存於廟食□能以複子而明辟即唐 天后武氏其人也事具實錄此不備書貞觀時父士彠為都督於是 后焉寺內之廟不知所刱之因古老莫傳圖經罕記若乃地分綿□ □蒙之靈宮管境所依禱祈必驗……以水旱災沵之事為軍民祈禱於 天后之廟者無不響應……廣政二十二年歲在己未九月六日記)。凡皆有验。大约神母(神母,即则天皇后,武曌)之出,有卓异焉。非常理可度之者。”

“又说则天皇后最爱改元及官称,武周朝改元、官称之频,前无有者。”

“此倒确为之实。武周一朝,改元、官称之频,无其右者。”

“则天皇后复有《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吾亦经读过。”

“原来玉娘(即杨玉环)亦读过则天皇后之《开经偈》。则天皇后以母杨氏信持佛法,其自(即武曌)又曾于尼寺多时。也算与佛有缘了。”

“当载太平公主父天皇大帝、母则天皇后、兄中宗、兄睿宗皇帝皆登帝位,太平公主一生荣显,贵盛无比。至景云二年(公元711年),云太平公主有夺宗之计,言请公主就东都,出宁王已下为刺史,以息人心者。后睿宗皇帝以“朕更无兄弟,唯有太平一妹,朝夕欲得相见。岂可远置东都!卿等勿言,余并依卿所奏。”太平公主闻,大怒。今上(即唐玄宗)大惧,乃奏崇、璟离间骨肉,请加罪黜,崇、璟俱贬(《资治通鉴 卷二百一十 唐纪二十六》璟与姚元之密言于上曰:“宋王陛下之元子,豳王高宗之长孙,太平公主交构其间,将使东宫不安。请出宋王及豳王皆为刺史,罢岐、薛二王左、右羽林,使为左、右率以事太子。太平公主请与武攸暨皆于东都安置。”上曰:“朕更无兄弟,惟太平一妹,岂可远置东都!诸王惟卿所处。”………太平公主闻姚元之、宋璟之谋,大怒,以让太子。太子惧,奏元之、璟离间姑、兄,请从极法。甲申,贬元之为申州刺史,璟为楚州刺史)。岂太平公主真有夺宗之计耶?”

“玉娘(即杨玉环),实在太平公主无有夺宗之计。若有,则天朝即请为皇太女矣。母传女,本亦一道。太平公主曾不以为之。岂武周则天皇后朝不为,睿宗皇帝朝为之?是太平公主一生皆贵盛无比,诸人深忌之。阿爷(即唐玄宗),此事麽——”寿王及此,不觉语有凝滞。

寿王妃(即杨玉环)闻,亦看了眼远处静立之侍儿。低语道:

“传太平公主曾欲废立起兵者。致为陛下所倾。究底之为何也?”

“太平公主未有废立起兵事也。若言太平公主曾欲废立起兵,其将立者何?曾无人言将为立者也?以实无欲废立事。至于其之后,这个——”

“太平公主既无夺宗之计,以其朝中之势,何竟蒙难?况睿宗皇帝尚在,何不得救呢?”

“玉娘(即杨玉环)。太平公主时已知将难,以其朝中之势,一旦起变,方登帝位之阿爷(即唐玄宗)亦自难免。只睿宗皇帝时亦宫中。若为变,自要杀侄,且立新帝。若此,太平公主之兄,睿宗皇帝将何以之?太平公主遇此两难,遂以暂避。待之睿宗皇帝。以睿宗皇帝出,自然为解。睿宗皇帝时亦闻变,登承天门楼,又为所禁,诰曰“自今军国政刑,一皆取皇帝处分。朕方无为养志,以遂素心。”诰之同日,徙居百福殿,不得复出。(《资治通鉴 卷二百一十 唐纪二十六》(开元元年,公元713年,七月)乙丑,上皇诰:“自今军国政刑,一皆取皇帝处分。朕方无为养志,以遂素心。”是日,徙居百福殿)形同为禁。太平公主遂亦蒙难矣。”寿王言此,音愈低矣。

“言太平公主曾欲于陛下所食之天麻粉中下毒,此事确否?”

“玉娘(即杨玉环),太平公主时宰相七人,四五出其门下(1、《新唐书 卷八十三列传第八 诸帝公主 太平公主》“玄宗以太子监国,使宋王、岐王总禁兵。主恚权分,乘辇至光范门,召宰相白废太子。于是宋璟、姚元之不悦,请出主东都,帝不许,诏主居蒲州。主大望,太子惧,奏斥璟、元之以销戢怨嫌。监察御史慕容珣复劾慧范事,帝疑珣离间骨肉,贬密州司马。主居外四月,太子表追还京师。 时宰相七人,五出主门下。”2、《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六 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太平公主依上皇之势,擅权用事,与上有隙,宰相七人,五出其门。文武之臣,太半附之”)。若欲有变,迳为之可,何须于阿爷(唐玄宗)所食天麻粉中投毒?此无知人之论也。”

寿王语及此,面色愈发黯沉。

月愈深矣。远处院落笙歌亦歇。

“储嗣之争,由来酷烈,未知——”

“玉娘(即杨玉环),唐三世以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之谶,以则天皇后为应。吾母亦武姓也。阿爷(即唐玄宗)于此谶至今心头有忌,故母(武惠妃)后宫宠隆,宫中礼秩,一如皇后(《资治通鉴 卷二百一十三 唐纪二十九》上乃止。然宫中礼秩,一如皇后)。阿爷(即唐玄宗)亦屡有立其为后之念。以若立其为后,代之将来,唐三世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之谶亦为解。成之以势。故此。吾母亦切以盼。惟吾于此事之成否,甚淡看之。”寿王言语愈淡下来。

十六 太平

开元二十四年,冬,十月末。

“太平公主以荣国夫人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卒(《全唐文 卷二百三十九 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铭》“咸亨元年八月二日,崩于九成宫之山第,春秋九十有二”),遂有祈福诸事,岂幼年即入道观了麽?”

“玉娘(即杨玉环),荣国夫人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卒,太平公主为祈福,记名而已。其时皆长于公主院,未着道衣。惟荣国夫人卒数年后,吐蕃遣求婚。(唐)高宗天皇大帝、则天皇后不欲此,故言太平公主已入道。为拒吐蕃婚也。其时太平公主亦长居公主院,不衣道服。惟以此之名,筑宫薰礼,拒和亲事也。常日皆着公主常服髻饰(《新唐书 卷八十三 列传第八 诸帝公主》“太平公主,则天皇后所生,后爱之倾诸女。荣国夫人死,后丐主为道士,以幸冥福。仪凤中,吐蕃请主下嫁,后不欲弃之夷,乃真筑宫,如方士薰戒,以拒和亲事”)。且太平公主常近佛门,屡兴佛寺(《长安志(宋 宋敏求)卷第八 唐京城二 次南进昌坊【按唐人多云晋昌坊然晋进义同】东南隅兴唐寺》“神龙元年太平公主为武太后立为罔极寺穷极华丽为京都之名寺开元二十六年改为兴唐寺”)。实在初不过记名为祈福,后不过为拒吐蕃事,不便为尼,记名道观,诸事便宜而已。故拒吐蕃婚前后,太平公主常日里皆以公主常服髻饰,未久议婚,又出降之。”

“原来如此,吾亦甚奇,则天皇后生二女,一已早殇。安肯荣国夫人卒,使余一又入道也。原来记名而已。”寿王妃(即杨玉环)闻寿王此言,为解。

“世间于则天皇后登帝位种种,或有言。何也?”

“玉娘(即杨玉环),男主国政自来已久,虽然,太后、后妃预政,朝之常式。然女帝者,上古事也。自多有以之言者。

则天皇后二圣名始,临朝称制,武周革命以继。吾唐之属,难免逆心,虽皆泛泛。中宗皇帝弘道元年即位,未久更之以睿宗皇帝,固自有因。睿宗皇帝数年,即行武周革命,亦自有故。

其时,天下屡变,君不能制,势将危矣。况帝之登位,观初所为,即可知其有否藏天下于登位先也。始若不见章度,安得望其后焉?

故中宗皇帝数月即更。睿宗皇帝数年则变。两帝于其位初,天下欲动、且亦李氏属者,不知凡几。则天皇后观此,若不自为,恐帝危时,天下未必不亦更革也。

再者,其时,唐三世以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谶,众已咸知。则天皇后若不自应此谶,必有继之名以应谶者。则天皇后二圣理政久,复之临朝称制,百臣慑服。(唐)高宗天皇大帝早亦有传位议(《旧唐书 本纪第五 高宗下》“三月丁未,日赤如赭。丁巳,天后亲蚕于邙山之阳。时帝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于天后。自诛上官仪后,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帝欲下诏令天后摄国政”),至遗诏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唐大诏令集 卷第十一 帝王遗诏上 大帝(唐高宗)遗诏》“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此之种种,预之先矣。

故则天皇后革命,天下皆以为得序,未以为不可。或有言者,不过女帝当权而已。”

“说来则天皇后之政,亦历历也。”

“诚然。故未尝不以之者。”

rz34.com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