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95章 月落乌啼霜满天(1 / 1)

加入书签

更新最快就在仁者小说网,rz34.com

如果您还没有登录请点击:【登录】,如果您还不是本站会员请点击:【注册】成为本站会员!

纪绪、张锦和杜十娘等人乘坐画舫从杭州返程回扬州。画舫航行得要慢一些,五百里的路需要走两天的行程。

【一】《枫桥夜泊》张继.词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第一天的傍晚,画舫到了平江[今苏州]。

吃过晚饭,张锦出了自己的房间。他来到甲板上抬头西望,繁星满幕的夜空中,只有西侧半边明亮的上弦月早早地挂在了天上。岸上有一个吹箫的人,正在柳树的花影下,悠扬地吹奏着思乡之曲。

张锦折回了自己客房,取了件长衣穿上,又让程欣和他一起搬了架胡床放在甲板上。他躺在床上,仰面长空,那绵绵的萧声不停地侵蚀着他的耳房,悠悠的曲调触动了他的乡愁,思乡的泪儿止不住流淌了下来。

纪绪在船舱里寻了张锦好大一会儿,也不见他影子,便在船舱里大喊:“九弟,你在哪儿?”

张锦抹了把眼泪,回声说:“在船板上乘凉呢。你也端个小几来坐,我们可以闲话。”

“好嘞!”纪绪应着,又搬了个小圆茶几来到了甲板,靠胡床旁放下,说道:“今儿是六月六[1]‘曝晒节’,我们晒一晒心思,正得其时呢!”他摇动自己的折扇,坐下来消受这美好的月色。

张锦道:“八哥,你过糊涂了?今天都六月初八了。”

听到张锦说话有些哽咽,纪绪关心地问道:“九弟,你怎么了?”

“我,有些想家了。”

纪绪笑道:“这才出来半年,你就想家了。要是读完这三年的书,你可不得哭成个泪人?”

“八哥,我中午做了个梦,梦见我的哥哥被人害死,母亲也一病不起……”

“九弟呀,梦都是反的。你这是思乡所致啊!”看到张锦又不做声了,纪绪也明白,想家这事儿可真是不由人啊!便道,“九弟,我给你唱只曲吧,是一首彝人歌曲,名字叫《踏乡》,是我母亲教我的。”

“你母亲是彝人吗?”

“是啊,令堂是白彝,我不是说过嘛,我俩算半个老乡。因为呀,我母亲也是大理人,说不定,往上数几代,我俩还真是一家子呢!”

“怎么会~?你母亲是白彝,我是白子,根本不是一个族群,哪来的一家子之说?”张锦又笑了,“好了,别套近乎了……你快唱吧……”

【二】《踏乡》莫C.哈古 词曲 阿四龙组合 演唱

[彝语]“啊……哦……去年我曾飘异国他乡,如今我回到故乡的怀抱。家中年迈老母已白发苍苍,邻里父老还是谆谆教导。家乡千树万树又花开,放眼望处心中感慨万千……”

新月要落下去了,照见岸边人家的墙角影子,半明半隐。

张锦的情绪略有好转,他也随着纪绪和唱了起来。

[彝语]“从小青梅竹马的玩伴,不知是否已婚嫁他乡?无论走到哪里乡愁依旧,至亲至爱的还是自己家乡,无论走到哪里,万格之子的心依旧。我生归故里,魂亦归故里……”

唱完了彝歌,张锦问:“你母亲很漂亮吧!”

“那当然!”纪绪又叹息道,“可惜母亲早早地丢下了我,走了……母亲走的时候,就要给我生小弟弟了,可惜呀……假如我是兄弟两个该多好,那小弟一定也像九弟一样乖巧……那我不管干什么事,都能放心大胆地去做……那可真是,有个兄弟万事足啊……”

张锦站起身来,从容地说道:“八哥的面前不是有一个小弟弟了嘛!小弟侍候兄长一定不比亲弟弟差,我也情愿侍候八哥一辈子,就像八哥有一个亲弟弟一样!”

纪绪看了一看张锦,笑道:“但九弟将来完成了学业,总要回家的,岂能跟随八哥一辈子?”

“八哥请放心,小弟我兄弟姊妹多,也不差我一个,我随兄一辈子就是。”

纪绪哈哈大笑:“九弟说话,倒像是三五岁的小孩子,就如同请兄吃块糖……但小孩子请兄吃糖,完全也是真意,这我是知道的……”

张锦想了一想,也只是微微一笑。

不知不觉已是半夜三更,新月已经坠落,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

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的夜色中,对思乡的人来说,内心倍感凄冷,张锦不由地拉紧了自己的长衫。

一声声清脆的钟声传到了船舫,打破了夜的静谧。

张锦惊奇地问:“这是什么声音?”

“寺庙敲钟呀!”

“这里的寺庙,半夜敲钟吗?”

“是啊,这是从西边一里处的寒山寺发出的钟声。寒山寺建于梁代,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寒山寺从建寺开始便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所以张继的《枫桥夜泊》中说,‘夜半钟声到客船’就并不奇怪了。”

张锦说:“八哥,今晚我俩也学学那张继如何?”

“学他什么?”

“‘江枫渔火对愁眠’呀!”张锦边说边往胡床一侧移了移身子。

纪绪笑道:“你这小床,如何睡得下我两个人?我们还是回船舱睡吧!”

“我不,我就要在这儿看星星,看渔火……”

纪绪也只好依了他。

————————————

注释

[1]六月六

农历六月初六,在民间被称为天贶节、翻经节、姑姑节、小白龙探母。这一天的传统民俗活动主要有回娘家和晒虫虫等。

天贶意为赐赠,天贶节起源于宋真宗赵恒。

某年的六月六日,他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是天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天贶节的民俗活动,虽然已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有些地方还有残余。江苏北部,在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一种用炒熟的面粉搀和糖油制成的糕屑,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认为吃了用麦粉和糖油做的面食,对增强体质有益。有诗云:“早市离家二里遥,携篮赶上大云桥。今朝不吃麻花粥,荷叶包来茯苓糕。”这类糕点为人喜欢,其原因是它松软、清口、甜淡适宜,而又价廉洁。

不过,如今的糕点市场已经是奶油蛋糕的天下,要寻觅卖茯苓蛋糕的店摊已经很难寻见了。

江苏连云港民间传说,六月初六是小白龙探母的节日,白龙的母亲因为违反天规,私自给凡间降雨,让凡间的人民颠沛流离,索性被关在天庭里面看管铁树,并命令待到铁树开花的时候,便是获得自由的时候,同时也规定小白龙只要六月初六的时候才能去看望他。在那一天如果要是哭泣的话便会哭湿了龙衣,凡间必会有30多天的雨。

另外,中国民间也流传着“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的俗谚。

“红绿”就是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清代的北京居民,都在六月初六日那天翻箱倒柜,拿出衣物、鞋帽、被褥晾晒。因此,有的地这天叫“晒衣节”或“晒伏”。

此谚的后一句,又作“家家晒龙袍”。在扬州有个解释,说乾隆皇帝在扬州巡游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湿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换,只好等待雨过天晴,将湿衣晒干再穿,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晒龙袍”之说。

江南地区,经过了黄梅天,藏在箱底的衣物容易上霉,取出来晒一晒。传说这一天晒衣衣不蛀,曝书书不蠹。此俗见于300多年前明人沈德符著的《野获编》,文云:“六月六日,内府皇史晟曝列圣实录及御制文集,为每年故事。”士大夫家及平民百姓也于此日晒裘衣杂物,以防虫蛀。

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传说唐僧到西天取经回来,不慎将所有经书丢落到海中,捞起来晒干了,方才保存下来。因此寺院藏经也在这一天翻检曝晒。

六月初六是入伏的第一天,是徐州地区比较有名的“伏羊节”的开始。

按农历的节气推算,“夏至”后第三个庚(一庚九天)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三伏”,即“末伏”。在这一个月里,徐州的人们集中在各个酒店,饭庄以及专门的羊肉馆,烧烤摊,吃羊肉,喝羊肉汤,故曰吃伏羊。

(1)关于“六月六”的传说

“六月六”的传说有很多。其中,“六月六,请姑姑”是流传很广的一个。

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农村的各家各户都要请回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这个习俗是从春秋战国时候就兴起的。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宰相狐偃功高居傲,他的儿女亲家赵衰对他很是反感,直言数落了他。狐偃不听,当众把亲家责怪一番,赵衰年老体衰,不久因气而死,其子恨岳父不讲仁义,决心为父报仇。

第二年,晋国夏粮遭灾,狐偃出京放粮,临走对家人说,六月六日赶回家过生日。狐偃的女婿得知消息,决定六月六日杀狐偃,报父仇。

狐偃的女婿把这个决定告诉了妻子,狐偃的女儿得知这个消息后整天心惊肉跳,在六月初五这天,悄悄跑回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母亲。狐偃的女婿知道事情败露,每天惶惶不可终日。

六月初六一早,狐偃来请女婿。到相府后,狐偃请女儿、女婿坐了上席,然后对众人说:“老夫今年放粮,亲见百姓疾苦,方知自己近年做事有错。今天女婿设计杀我,虽然过于狠毒,但事没办成。他为民除害,为父报仇,我决不怪罪。女儿救父危难,尽了大孝,礼当受我一拜。希贤婿看我面上,不计仇恨,两相和好!”一席话,说得满座宾客又惊又喜,女儿、女婿叩头谢罪,前仇尽释。

从此后,狐偃真心改过,为了记住这个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日都要请回闺女、女婿团聚一番,翁婿比以前更加亲近。此事张扬出去,老百姓个个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日接回闺女,应个消灾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年长日久,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上海的民谚却夸张而有趣:“六月六,晒得鸭蛋熟。”把骄阳下的酷热说得很形象化。早年人们常在这一天晒伏酱、付瓜,为了防潮防腐,人们常于这一天用桐油涂饰门窗和梁柱。

北方人的谚语则是:“六月六,看谷秀。”一般说,庄稼长得好不好,秋收时丰歉如何,这时候已大致可以测定了。

此外还有给猫狗洗澡的趣事,叫做“六月六,猫儿狗儿同洗浴”。

(2)洗象日

从元代开始,农历六月六还是法定的“洗象日”。

那时皇帝在朝会、祭祀或出巡时,为显示威严,要摆出一支由车马象、鼓乐幡伞组成的庞大仪仗队,每有盛大庆典,大象是不可缺少的成员。

暑热天时,大象就在都城附近的积水潭中洗浴嬉戏,引来百姓争看围观。皇上为了大象的驯养与管理,还专门建立了象房、演象所和驯象所,并从缅甸招来象奴和驯象师。平时由象奴饲养并由驯象师指导训练。

乾隆时期大象最多达三十多头,象奴驯象师多达百人。象房当时就设在宣武门内西侧城墙根一带,据说旧址即现在的宣武门新华社大院处,至今留有“象来街”、“象房胡同”的美名。

元明清时期,六月初六初伏之时,都要举行洗象仪式。清杨静亭《都门杂咏》中记载:“六街车响似雷奔,日午齐来宣武门。钲鼓一声催洗象,玉河桥下水初浑。”

在这一天,象房的象奴和驯象师打着旗敲着鼓,引着大象出宣武门,到城南墙根的护城河中让象洗澡。这天在洗象处附近还要搭棚张彩,有监官负责监洗。当天也会临时设有很多茶棚、小吃摊,如同赶庙会一般,车轿人马如潮,观者如蚁。为了观看洗象活动,有钱的人家会提早占据附近酒肆茶楼的好位置,以一饱眼福。

大象对那时的百姓来讲,终究是稀罕之物。观象时,大象戏水之声,观者的啧啧称赞之声以及小商小贩的吆喝声,欢声笑语连成一片。

每当六月六,如果恰逢晴天,皇宫内的全部銮驾都要陈列出来暴晒,皇史、宫内的档案、实录、御制文集等,也要摆在庭院中通风晾晒。所以,这一天也有“晾经节”之称。

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寺庙道观,也要在这一天举行“晾经会”,把所存的经书统统摆出来晾晒,以防经书潮湿、虫蛀鼠咬。如旧京的白云观藏经楼里,藏有道教经书五千多卷,在每年的六月初一至初七,白云观要举行晾经会,届时道士们衣冠整洁、焚香秉烛,把藏经楼里的“道藏”统统拿出来通风翻晒。广安门内著名的善果寺每逢六月初六也要作斋,举办“晾经法会”,僧侣们要礼佛、诵经,届时开庙一天。

那时看完洗象的百姓,都会涌到善果寺中观看晾经,所以寺前也形成临时集市,非常热闹。民间的轿铺、估衣铺、皮货铺、旧书铺、字画店、药店以及林林总总的各类商店,都要晾晒各种商品。城市和农村的黎民百姓要晒衣服、被褥。

rz34.com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