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71章 溪上残春黄鸟稀(1 / 1)

加入书签

更新最快就在仁者小说网,rz34.com

如果您还没有登录请点击:【登录】,如果您还不是本站会员请点击:【注册】成为本站会员!

再过两天,纪绪和张锦就要开学了。

一听纪绪要回丹徒,皇太子妥欢贴睦尔[铁锅,铁公子]非要送他俩一程。

【一】《送顾非熊秀才归丹阳》王建.诗

江城柳色海门烟,

欲到茅山始下船;

知道君家当瀑布,

菖蒲潭在草堂前。

他们弃船上马,沿山路而行。

纪绪问:“铁兄游完了茅山,还准备去哪儿看看?”

铁公子道:“我,我就不走了吧!在这茅山之中,和你一起跟随欧阳先生学习如何?”

“这,这,这,不大行吧!”

“为何不行?”

“跟随欧阳老师学习,必须有名士的推荐。”

“你给推荐么!”

“我算什么名士,顶多算是欧阳先生的一个学生,我是不行的!”

“行不行的,你说说看嘛~”

“再说,你带着这么多人,还有女眷……不知道,还以为你是来度假的呢!”

“人多,不行吗?他们不进学堂学习的,只我一个。”

“关键是没地方住宿。还有,像奇姑娘,一个女孩子,怎么安排?”

“噢~这道是,带个女人出来就是麻烦……”铁公子喊停了随行的马匹,对“怯薛长”[侍卫长]蔑里乞.也先帖木儿说,“木儿,你给我留下一名‘怯薛歹[侍卫]’,你带着他们去杭州玩去吧!我不招呼你们回来,就别回来烦我……知道了么?”

众侍卫道:“遵命!”

王不花是真想跟着奇承娘一起去杭州,便征求主人道:“我呢?也一起去吧!”

“你就别去了!你走了,谁服侍我?”

木儿朝王总管做了个鬼脸,带着奇承娘和护卫们驱马回船,向杭州进发了。

【二】《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诗

溪上残春黄鸟稀,

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

不改清阴待我归。

茅山[1]因山势曲折,形似“已”字,故名句曲山。

他们一行五人,顺着“蛟溪” 崎岖而上。但见茅山耸峙,山谷口已是暮春凋残,黄莺儿的叫声几乎听不到了;迎春花早已开过,只有片片杏花飞落芳尘。

离书屋越来越近了,张锦欣喜万分,禁不住大声喊了一句:“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铁公子问:“张兄弟说什么?”

纪绪笑道:“他说,蛟溪欢迎你!”

“就这小河?”

“铁公子,你别看这河水小,它可是一条蛟龙啊,见了铁兄你的大驾,岂能不欢呼迎接?”

铁公子笑了笑,说:“但不知,这里的卧龙先生欧阳苏是否欢迎我呀!”

留下铁公子,纪绪的心里已很是有数了——因为,刚才铁公子称呼自己的随从为‘怯薛歹’,这是皇宫禁卫军的称呼……也不知,这铁公子是有意还是无意透露给他的这个信息。便也跟着铁公子笑了笑,说道,“总归是好兆头,铁兄不必担心,小弟一定会说服先生留下你的……”

谈笑之间,他们便到了“蛟溪书屋”[书屋是私立的;书院是公立的]。

看门人说什么也不让铁公子三个生人进入学院。

纪绪只好对铁公子说:“铁兄啊,你先在这儿稍等片刻,等小弟先进去禀报先生……你,静候佳音……”

纪绪找到了山长[校长]后,把铁公子的皇帝身份告诉了欧阳苏。

欧阳苏满口答应了下来:活了大半辈子,到最后,能逮着个皇帝教教,岂不是快事!

出于保密的考虑,欧阳苏不便出大门迎接,只写了个条子给纪绪,让他把铁公子领到他这儿来。

而且,欧阳苏还为铁公子单独设立了课堂,又把纪绪从甲班里调了出来,说是陪读,其实也是想让纪绪为铁公子补补课。

当然,主讲还是欧阳先生亲自授课,教的是:如何治理国家和如何辅佐君主。

【三】《三茅山》儿歌

茅山连金陵,江湖据下流。

三神乘百鹤,各治一山头。

召雨灌稻禾,陆田苗亦柔。

妻子咸保宝,使我百无忧。

白鹄翔青天,何时复来游。

张锦一回来,就带着程欣,拿着从扬州买回来的土特产,来看望师母。

书屋和先生的家相距很长一段路程,先生住在茅山之巅。他俩顺着山势攀上了山顶,俯望着镇江的市景,也觉得千万幢人家,与绕城的两面是江水,两面是田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景色宜人。尤其是山外面,每丛树木,映着一座山峰,一座庄屋,由近到远,绿色大一片小一片的,好像图画一般。

张锦两人来到正堂,却不见一人,便把礼品放在桌子上。出了正屋,来到了院子里,他俩四处张望。见后院里有一片菜地,中间一口井;井旁一个穿紫褂的女人,正在汲水;脚旁有一只洗衣盆,盆里正装了苋菜呢……那正是师母吴氏。

张锦和程欣走耳门进了后院。见了师母拱手一揖,叫了一声师母。

吴氏见着,连忙将手里的水桶放下,笑道:“张相公,好久不见了,想必是功课很忙吧!”

张锦道:“哪里有……我和纪开端去了趟扬州。回来时,有一学子仰慕先生的大名,非要跟着我们来……这不,开端兄正在安排他的住宿呢,让我先来看望师母……”

吴氏把他俩带回了客厅,一见满桌子的礼品,便道:“学子清苦,干嘛又要破费?”

“没花多少钱。师母,你可知,刚来的这个铁公子,家里很是有钱,这次去扬州的花销,都是他出的银子。这就省下了我俩的银子,买了这些东西,望师母能够喜欢……”张锦一边说,一边归置着桌子上的礼品,“这平山绿茶和琼花露酒是纪开端买的……男人嘛,就知道买些酒啊、茶呀之类的东西……”

吴氏心里好笑:难道你不是男人?

“这千层油糕和双麻酥饼是我买的。”张锦指着两盒“老城隍庙牛皮糖”说,“这扬州的牛皮糖最有名,师母您尝一尝……”他打开了牛皮糖盒,从中取出了一颗,递给了师母。

吴氏甜甜地品尝着。

张锦又拿过了两块上好的扬州丝绸缎子,说道,“这两块缎子是我给师母选的。”他莞尔一笑,说了句,“我们男人不会选,不知这颜色是否合师母的心意……”

吴氏欣喜地抚摸着这上好的丝缎,心道:你还不会选?件件都合我的心思。便道:“张相公啊,你的心可真细,眼光也好……如果哪个姑娘嫁给了你,那可是十辈子修来的福分……张相公,你今年贵庚是?”

张锦说:“我今年十六了。”

吴氏点了点头,一双眼睛对张锦、程欣都看了一看,说道:“年纪轻轻的,就离开了家。怎么样,有些不方便吧!”

程欣站在张锦后面,就插嘴道:“可不是……”

张锦说:“先生顾惜周到,没有什么不方便。”

吴氏又对张锦二人笑了笑,说道:“你两人…如果还有什么东西…你们需要的……尽管来我这儿借……”

程欣说:“眼下就有针线要用,你老人家可以借吗?”

吴氏笑道:“可以,回头你到我屋子里去拿……不过,针线都是女孩子用的东西……你也会用吗?”

程欣还没来得及回答,张锦急忙说:“我们白子[白族人],男子也勉强能动几针。所以,我俩在外比其他男人,倒便当得多了。”

吴氏道:“噢。这么说,张相公也能拿针线咯。”

张锦笑着说:“和小孩子拿笔也差不多吧!?”

吴氏又是一笑,便对程欣说:“你来我的屋里拿针线吧……”

————————————

注释

[1]茅山

茅山位于江苏省句容市,江苏省西南部。地处句容、金坛两地交界。南北约长10千米,东西约宽5千米,面积50多平方千米。主峰大茅峰海拔372.5米,是茅山的最高峰。

茅山是中国的一座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被道家称为“上清宗坛”。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誉。也是中国六大山区抗日根据地之一。山上景点多,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景。

其实,在江苏省境内,有两座茅山。一座在长江以南,称南茅山;另一座在长江北岸的兴化市,叫北茅山。

南茅山因山势曲折,形似“已”字,故名句曲山,又名金陵地肺山,道家称“句曲之金陵,是养真之福境,成神之灵墟”。

汉代,陕西咸阳,有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来句曲山隐居,因建三茅道观,当地人便称他们为三茅真人。后人为纪念茅氏功德,遂改句曲山为三茅山,简称茅山。

茅山游记

从通济河荣炳段沿幸福河向西走,就到了荣炳曲阳古村。村民**告诉我,传说幸福河就是蛟溪河的一段,但现在已无法寻找到古蛟溪河的影子了。他把我带到村北最高处,指着村西北的湾码头村、曹巷村说,蛟溪河的源头可能就在那一段。

按照他所指的方向远望,蛟溪河被时间的光阴已湮没,早已废置淤塞,只留下“万人码头”“万家客商”一类的猜测和传说。

我环顾曲阳四周,寻觅蛟溪河的踪影。西南是耸峙的茅山,大茅峰、二茅峰、三茅峰依稀可见;大南山、小南山坐落在曲阳村的正西南;华山簇拥着众多的小山丘静静地护卫着曲阳村的西大门;“军民水库”安闲地躺在茅山山脉的小山中。

茅山,千百年来被周围的百姓认为是“神山”,“三茅峰”在众多百姓心中已成为“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的化身,并视为“三神”。有歌曰:“茅山连金陵,江湖据下流。三神乘百鹤,各治一山头。召雨灌稻禾,陆田苗亦柔。妻子咸保宝,使我百无忧。白鹄翔青天,何时复来游。”**还告诉我,听上辈人说,过去进出茅山,主要靠蛟溪河和通济河连接,然后走遍四方。

曲阳村村名的由来,颇具传奇色彩。

相传晋代邑人葛洪在茅山采药炼丹。一天来到茅山东麓,天空万里无云,一片晴朗。突然,一片黑云飞过,一道闪电迎面而来,顿时天昏地暗。葛洪急忙离开峭壁快速下山。就在此时,一名仙骨老道出现在他眼前,一把按住他,让他站稳。过了片刻,雨过天晴。老者对葛洪说:“再继续东下,便是华阳村了,可惜这村的名字叫对了一半。刚才这个峭壁下面是华阳洞,再往西走还有一洞,名叫句曲洞,那个洞比这个洞还要深,还要大,而且是先有句曲洞,后有华阳洞。说完,老者就飘然而去。葛洪知道自己遇到了仙人,就下山来到华阳村,找到村上的长老,说了仙人之事,大家都觉得是村上遇上天赐恩德,须用赐名,于是便取名“曲阳”村。这个传说一代又一代地传了下来,然后再由我们以同样的方式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传说总是有着无穷的生命力。

如果现在能见到蛟溪河,那应该是一段皱纹密布的时光,更应该是茅山这座山的骄傲。古蛟溪河向东远去的河道,承载着茅山的理想,文人、道士,隐士,古蛟溪河都把他们留下的传说、故事酿成了多年的酒酿,越闻越香。

原丹徒县巨村人欧阳苏(巨村村解放后划归金坛县,现属金坛区直溪镇)在《蛟溪书屋怀刘青田先生并序》说,刘伯温曾在蛟溪河附近教书近三年,并留下一美好的诗篇《题于丹徒蛟溪书屋》:“来时三月三,去时九月九,半个鸡头一杯酒,乡亲情谊最长久。”这就是“半个鸡头一杯酒”的来历,意思是表达对客人的亲近知心、随便和不受拘束。

茅山、蛟溪、通济河、香草河都成了刘伯温生命中美好生活的记忆,他的诗句“茅峰峙西南,当轩屏障起。岭树翠欲挹,山光满案几”,不时地在这片土地上被人诵读;他写丹徒大河的“大河从北来,依村环逦迤。春至桃花浪,洋洋浮百里”,同样广为流传。

也许,这位名耀古今的“神算子”曾在蛟溪河畔观景读书、写诗隐居,他抬头见茅山,静心观华阳,月泻蛟溪水,独步曲阳道,捧读通过《刘基文集》,我们还可以触碰到他在茅山一带隐居的二年半的温暖时光。

rz34.com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