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主中原的序曲(1 / 1)

加入书签

更新最快就在仁者小说网,rz34.com

如果您还没有登录请点击:【登录】,如果您还不是本站会员请点击:【注册】成为本站会员!

萨尔浒之战的失败对万历帝是个巨大的打击。要知道,大明准备萨尔浒之战,万历帝是把家底都拿了出来,准备一战解决努尔哈赤,没想到落得如此下场,当辽东兵败的消息传至京城,万历帝面对满朝文武,悲恸大哭,不知是哭自己的无能还是哭自己那白花花的银子。

萨尔浒之战是明朝走向衰落的一个显著标志,战后,不管大明承不承认,事实上已经默认了努尔哈赤后金政权的“合法性”。年迈的万历帝在内外交困、帝国风雨飘摇之际,在士大夫、言官们无休止的争论声中一病不起,不久后,朱翊钧同志带着长长的遗憾与世长辞。

按照皇家既定法则,万历最不喜欢的儿子——太子朱常洛即位,改元泰昌,这位忍受父亲白眼几十年的皇太子果然是没有当皇帝的命,登上皇位二十七天后,一命呜呼。难道是万历帝的诅咒?当然不是 ,泰昌帝的死因与明末著名的“红丸案”有关,简单来说吧,“红丸案”案情其实并不复杂,过程是这样的:皇帝闹肚子,一天之中上茅房十几次,太医们没有办法治疗,有人进献了大补药(红丸),朱常洛同志吃了二颗,卒。“红丸案”在明廷引起了轩然大波,内阁首辅方从哲引咎辞职,献药的两个人,鸿胪寺卿李可灼发配边疆,皇帝贴身秘书崔文升由京城下放到地方改造。“红丸案”之所以在明史上很有名,是“红丸案”的后续发酵效果让人始料未及,此案一直延续到老朱家的江山都没了,也没有完全结案,几十年间处理了一大批局外人,中间又几次翻案,几次维持原判,之所以会有这么多波折,主要原因:一是案件的当事人不是别人,而是一国之君;二是朝廷不同党派借机来排除异己,哪一方得势,就要拿这个事发挥,以“红丸案”之名,谋取各自的利益,大明江山就在这种内耗不止、吵吵闹闹中日薄西山。

一六二一年,朱常洛十六岁的儿子朱由校荣登大宝,改元天启,老朱家又一尊“大神”出现了。朱由校同志显然是没有想到这么快自己坐上这个宝座,朱常洛也没有对这个皇太子刻意培养,基本上属于在散养状态下长大。天启帝在位七年,后人对其评价就是一个“木匠皇帝”,该同志治理朝政不是很在行,却精通木工,从早到晚就在忙乎这一件事,醉心沉迷于刀、锯、斧、凿、油漆等工作,平时皇宫的桌子椅子需要维修更换,这位小哥绝对是兢兢业业、高标准完成任务, 至于不太重要的事,一律交给魏忠贤去办理,魏太监在代行皇帝权力的过程中逐渐坐大。可能是关外的努尔哈赤太过烦人,小皇帝还干了一件为人不齿的事,一六二二年,朱由校把位于京城西南九龙山附近女真人的祖庙——金国帝王陵墓全部捣毁……战场上我打不赢你,就拿你祖宗出出气,不过这手段也够卑鄙了。

一六二七年,天启帝不慎落水导致一病不起,或许是呛水导致肺部感染,或许是受了风寒,总之太医们依然是没有办法让皇帝的病情好转,后来有人献上了一味药,据说是用五谷蒸馏而成,清甜可口,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五粮液”?好吧,不管是药还是酒,皇帝服用后还是不见好转,眼看大限将至,总得有个人接班继续坐江山吧。当皇帝七年,朱由校忙活着把皇宫的桌子椅子修了个遍,由于太专注自己的爱好,登基七年也没时间让嫔妃们为自己生个儿子,弥留之际,天启帝想到了远在开封还有一个弟弟——唯一的弟弟朱由检,于是马上派人让朱由检火速进京,交代后事。

对于这个突然捡来的皇帝宝座,朱由检不知道是该兴奋还是该难过,只不过,他离开了开封的信王府,做梦都不会想到这是一条不归路。

在大明不务正业的时候,关外的八旗军也没闲着,携着萨尔浒胜利的余威,随后几年,八旗军一连拿下开原、辽阳、沈阳等地,并把都城从赫图阿拉迁到沈阳,努尔哈赤一下子从街头小混混变成了正规帮派,山海关以东除了辽东半岛的沿海地区,基本上都为八旗军所控制,这个时候,努尔哈赤按理说应该一举拿下山海关,进军中原,完成大业。可是,努尔哈赤却停下了挑战大明的脚步,因为他突然发现,摆在他面前的敌人不只大明一家,东边有明军残余势力依托沿海地区和岛屿不时的骚扰自己,为首的就是长期驻扎在鸭绿江口皮岛上的毛文龙;西北方是蒙古大大小小的部落,为首的是号称林丹汗的一个蒙古哥们儿在管理,努尔哈赤分析情况后,认为:要想彻底干掉大明王朝,自己的后方必须要稳定,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东边的毛文龙成不了大气候,西边的大明已经被揍得满地找牙,唯有西北方向的林丹汗才是自己最放心不下的最大忧患。主意既定,首先必须要消除蒙古人的威胁。

自一三六七年朱重八发动北伐把蒙古人从中原赶到漠北后,成吉思汗的子孙们基本上就处于四分五裂状态中,后来又经过燕王朱棣不间断的修理整顿,蒙古人彻底老实了一段时间,随后在一两百年的时间里,蒙古人最辉煌的成绩就是一四四九年在河北土木堡把大明的老板明英宗(朱祁镇)抓住,不过即使这样,蒙古人与他们的祖先成吉思汗还是差的不是一点半点,辉煌转瞬即逝,在进攻北京失利后,蒙古人又陷入四分五裂中,蒙古草原上大大小小的部落组成一个松散的整体,勉强维持着自己的利益。

林丹汗只是名义上的蒙古最高首领,草原上多如牛毛的部落估计连林丹汗自己都数不过来,为了维护统治,蒙古人自成吉思汗时期就从西藏引入佛教对这些游牧部落进行洗脑。到了林丹汗这个时候,这哥们儿突发奇想,把蒙古人一直信奉的黄教改为红教,引起了蒙古各部落的不满,只是摄于林丹汗的淫威,各部落敢怒不敢言。话说藏传佛教主要有四个流派:黄教、红教、白教和花教,主要的区别从帽子上就能看出来,黄教戴尖尖的黄色僧帽,红教戴红色的僧帽,白教和印度僧人一样穿戴白色的僧衣、僧帽,至于花教,戴的帽子就是花花绿绿的。黄教所秉承的教义基本与现代一样,相信灵童转世等,红教就比较随便了,当和尚不但能吃荤,还能娶妻生子。林丹汗修改蒙古人已经几百年的信仰,就已经为后来的败亡埋下了种子。

女真人对付蒙古人主要采用蚕食政策,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和亲、离间、策反、逼迫、诱降、直接开打,明的暗的、高尚的卑鄙的,能用的手段基本都用了,蒙古人靠近女真人的部落一点点被蚕食掉。一六二六年正月,努尔哈赤对周边的蒙古部落收拾的差不多的时候,又打起了大明的主意。

眼看八旗军又杀了过来,山海关外的明军早就吓破了胆,一溜烟的都撤回了山海关内,沿途坚壁清野,不给努尔哈赤留下任何东西,但凡事都不是绝对的,危急时刻总会有牛人出现。大明有志青年袁崇焕登上了舞台,也许是年轻人血气方刚,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袁崇焕带领二万明军拒绝后撤,坚守孤城——宁远。为了鼓励守城将士的信心,袁崇焕写下血书,号召全城军民与宁远城共存亡。

征战一生的努尔哈赤完全不把小小的袁崇焕和小小的宁远城放在眼里,八旗军把宁远城围的水泄不通,但是在袁崇焕的指挥下,努尔哈赤竟然没有办法破城。其实宁远城的军民心里都知道,城破之日,就是努尔哈赤屠城之时,沈阳、辽阳均是前车之鉴(一六二一年,努尔哈赤攻下沈阳,进行屠城,杀死军民七万多人),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反正都是死,大干一场吧!宁远城久攻不破,努尔哈赤也渐渐失去了耐心,十万八旗军打不下只有二万守军的宁远,本身就是对努尔哈赤莫大的侮辱,八旗军虽然擅长野战,但是对城市攻坚战还是缺乏点经验,。战斗打响的第四天,努尔哈赤失去了耐心,亲自到前锋去督战,八旗军潮水般的向城墙涌来,明军依托坚固的城墙,居高临下用火炮和弓箭、石头进行阻击,八旗军死伤惨重。努尔哈赤靠前指挥给了八旗军很大的鼓舞,但这种“擅离”指挥位置的行为太任性了,城上的明军看到敌军主帅到达火炮射程内时,毫不犹豫的向努尔哈赤的方向发射炮弹,最终一颗致命的炮弹在努尔哈赤身后爆炸,努尔哈赤应声落马,八旗军各将领一看主帅受伤,顿时也顾不上攻城,全军下达了撤军命令。明朝文学家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中对此事进行了记载:“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并及黄龙幕,伤一裨王。北骑谓出师不利,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一句话:装逼是要付出代价的。

几个月后,一代枭雄努尔哈赤和他的战斗民族拜拜了。继承大统的是努尔哈赤的第四个儿子皇太极,皇太极通过父亲的死悟出一个道理:短时间内打败大明恐非易事,还是扎扎实实练好内功再图大业。西北方向的蒙古人还是时不时的给女真人制造点不愉快,皇太极决定收拾蒙古人不再用他父亲那种小打小闹的方式进行了,征服了蒙古,可以同时从东、西、北三面对明朝形成钳形攻势……对付大明不一定非得去山海关爬城墙、吃炮灰。

于是,在准备了两年后,从一六八二年二月开始至一六三二年五月,皇太极三次发动大军远征林丹汗,迫使林丹汗率领蒙古残余势力向甘肃青海一代转移。蒙古人的威胁终于解除了,但是皇太极还是不放心,生怕林丹汗再卷土重来,事实上,林丹汗也正与西藏方面结成同盟,意图再次成功回到草原。不巧的是,一六三四年林丹汗突然病死,蒙古人彻底失去了主心骨,林丹汗的死对皇太极来说是天大的好事,但是斩草就得除根,不然草原上的春风一吹,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会成为自己的心头大患。一六三五年二月,皇太极命令八旗军搜寻林丹汗的儿子额哲,也许是厌烦自己父亲杀戮的嗜好,也许是为了收买人心,找到额哲后,皇太极并没有处死他,不但不杀,还封额哲为亲王。

皇太极这一招,在一年后起到了效果。

一六三六年三月,蒙古十六个部落四十九个大小首领被皇太极“邀请”到沈阳,承认皇太极为汗,至此,成吉思汗的子孙们再无实力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政权。皇太极消灭了草原上最大的威胁,接下来可以全心全意的对付明朝而再无后顾之忧。

同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登上皇帝宝座,爱新觉罗家族的辉煌开始了。

rz34.com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