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卷-第二次鸦片战争之一入城和反对(1 / 1)

加入书签

更新最快就在仁者小说网,rz34.com

如果您还没有登录请点击:【登录】,如果您还不是本站会员请点击:【注册】成为本站会员!

挨了打,不知道为什么挨打。

被打的鼻青脸肿,事过之后,依然是老子天下第一的姿态,依然装大爷。

这就是大清帝国。

凡事总有例外,大清帝国两广总督,钦差大臣耆英,本是大爷身份,却像孙子一样,因为他受到三方逼迫。

一方是大清帝国的皇上,一方是英国的全权代表,一方是广州城的广大士绅民众。

受逼迫是因为英国人进入广州城的事情。

大清帝国和英国打了一场鸦片战争(也叫通商战争),签订了《南京条约》,条约赋予了英国人进入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城市经商和居住的权利。

进城经商和居住,上海,宁波,厦门这三个城市顺利通畅;福州在当时闽浙总督刘韵珂的暗中阻扰下稍有波折和迟缓,不过,待刘韵珂离职后,也畅通无碍;唯独广州,迟迟进不了城。

广州进不了城,主要是因为广州的士绅民众强烈反对,其反对的原因,从当时部分的广州士绅给耆英的上书,以及广州城的宣传海报中可窥见一斑。

士绅何有书上书耆英,明显是一种委婉的威胁------

夷人到省,向在城外夷楼聚处,国有典章,二百年从无夷人进城之事。旧闻习习,妇孺同知。迩有道路传言,说有夷长欲进省垣拜会各大宪,未审果否。舆论沸腾。盖既有拜会之名,必将肩舆仪仗,卤簿前驱,民间闻所未闻,见所未见,震慑人心,惊骇耳目,观者定如堵墙。所可信者,各县联络,千有余乡,团练义民,十万余众,均已拨归各社各乡,时勤操练,严加约束,断不致滋生事端。但虑省城五方聚集,良莠不齐,诚恐烂匪凶徒,猝然干犯,夷人或不相谅,是敦和好,反至参商。

《全粤义士义民公檄》中宣称------

兹闻逆夷将入珠江,创立码头,不惟华夷未可杂居,人禽不堪并处,直是开关揖盗,启户迎狼。况其向在海外,尚多内奸,今乃逼近榻前,益增心患。窃恐非常事变,诚有一言难尽者;若他国群起效尤,将何策以应之?是则英夷不平,诚为百姓之大害,国家之大忧。

《广东全省水陆乡村志士义民公檄》中宣称------

英夷生化外刁毒之乡,狼心兽面,虎视狐疑,在彼之不敢觊觎我粤者,惟不得进城,探实地势与消息矣。今公然奉示入城,不但强悍霸占,欺凌百姓,其害更有不可胜言者。

《锦联堂公启》中宣称-----

向来外夷数百年来,未闻进城,各国皆守分乐业,华夷并安。今英夷忽有此举,以致人情惶恐,客心惶恐。在粤之商,早决归计,远方之客,闻风不来,则货物何处销售,更恐意外骚扰,又于何处寄顿。是以爰集同人,定议章程,暂停与夷人交易。

广州的士绅民众说的这些是对是错不重要,因为,当大家都认为事情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时候,就没有了对错,只有现实,重要的是该如何面对这种已经形成的且不可改变的现实。

大清帝国从来都是把人民看做蚂蚁一般,但是,如果很多蚂蚁都爬在身上咬人,滋味肯定也不好受,所以,耆英不得不顾及广州广大士绅民众的汹汹民意。

早在《南京条约》签完,《虎门条约》未签的时候,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就要求进入广州城。

广州的汹汹民意要顾及,英国的坚船利炮更不能得罪,耆英只有拖延,拖延的理由也属正当:广州民风彪悍,民情汹涌,现在进广州城不安全,等官府对民众设法开导,民情平顺的时候再做计划。

一拖就是两年,两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广州的民意丝毫没有改观,英国的人事有大的变动,璞鼎查离职,德庇时接任。

新官上任三把火,德庇时的火烧在耆英的身上。

德庇时重提进入广州城的问题,耆英以相同的理由继续拖延,如此拖延,德庇时很不耐烦,决定采取措施,他有采取措施的资本,资本就是舟山。

《南京条约》中有大清帝国向英国赔款一项,款项分期付清,付清之前,英国占领舟山为抵押,待款项全部付清后,英国再归还舟山。

现在,大清帝国支付完全部赔款,英国应该归还舟山,但是,德庇时要求实现了进入广州城的权利之后再归还舟山。

简直要命,舟山的归还如果出现意外,耆英的上司道光皇上不但能够革了他的职,还能要了他的命;如果同意英国人可以入城,广州的士绅民众也可以像千万只蚂蚁一样把他吞噬掉。

耆英在给德庇时的私人信件中说的挺可怜的,如果舟山的归还出现意外,他自己将自身难保。

耆英给德庇时的正式照会中,竟然学习当年闽浙总督刘韵珂阻止入城的方法,和英国人玩文字游戏。

《南京条约》是中英文对照,当时大清帝国没有人懂英文,所以,英文和中文全部是英国人马儒翰书写,里面说英国官员可居住在城邑,商人和家属居住在各港口,英国人的理解,不管城邑还是港口都是指整个城市。耆英,刘韵珂他们也明白是这样,偏偏揣着明白装糊涂,为阻止英国人进城找理由,非说港口是港口,城市是城市,两者不一样,条约中没有规定商人和家属可以入城。

德庇时曾经在义律之前就做过英国驻大清帝国的商务监督,在大清帝国很多年,是个中国通,知道不能和耆英玩文字游戏。

德庇时知道耆英和璞鼎查当时有照会约定,待广州城民情平稳,英国人可以入城,以此反问和要求耆英。

两人你来我往的催逼,辩解,磋商,最后达成一致,签订《英军退还舟山条约》,舟山正常如期归还,广州城进城一事属***帝国皇上给予英国人的权利,待广州城民情平稳之后,英国人可以入城。

民情平稳,如何才算是民情平稳?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这样,耆英反倒是可以用民情汹涌为理由一直拖延下去。

又拖延了一年,德庇时觉得很不对劲,也不允许耆英再这样拖延下去。他知道对大清帝国,用嘴巴讲是没用的,有用的是军舰大炮。

德庇时在找一个开炮的机会。

如果处心积虑要做一件事情,时时处处留意,机会肯定会来的,这不,机会来了。

一些英国人在佛山一带遭到当地民众丢石块攻击,德庇时命令英国军舰出动,一艘军舰,三艘轮船,九百名名士兵从**出发,攻占虎门,朔珠江而上,摧毁沿途炮台,驻军广州城外的商馆区。

对此,大清帝国的军队没有丝毫反抗之力,反抗不了就答应大家的要求,耆英无奈答应英国人可以进城,和德庇时约定,二年后英国人可以进入广州城。

德庇时也知道广州人情汹涌,也不想更多的英国人遭受石块攻击,耆英提出两年的时间,德庇时没有意见。

两年时间不短,对于两年后有重**烦的人来说,两年很短,在耆英看来,两年好像就在明天,让他焦虑不安,如坐针毡。

既然坐不住,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耆英向道光皇上请求回京任职,幸运的得到了批准,甩掉了麻烦,高兴地如同抢到糖果的小孩。

麻烦不解决就会一直存在,耆英甩掉了,就会有别人接住,接住的人是新任两广总督徐广缙。

徐广缙的对手不再是德庇时,德庇时在耆英离任后不久也离任了,继任的是曾经的新加坡总督文翰。

文翰,名副其实,文质彬彬,很遗憾,没有完成进入广州城的使命。

文翰没有进入广州城是因为徐广缙坚决反对。

徐广缙接任两广总督,对待英国人的态度,和耆英完全两样,他态度明确,坚决反对英国人入城,甚至连耆英和德庇时两年之约都不遵守履行。

文翰要求入城和徐广缙商谈二年之约的入城事宜,徐广缙无论如何都不允许文翰进入广州城,要求在城外商馆商谈,最后两人在英国军舰上商谈。

商谈,商量不到一块,也谈不出双方想要的结果。文翰强烈要求遵守二年之约,允许英国人进入广州城,甚至以开战相威胁;徐广缙始终不妥协,最后只同意向道光皇上奏折,汇报此事,让道光皇上做主。

徐广缙的奏折写的让道光皇上有些担心,不但说英国人入城的态度非常坚决,还说了如果拒绝过峻,可能激起事端。

打过一次丢脸的仗,道光皇上当然不想再激起事端,同意让徐广缙选择合适日期,让英国人进入广州城观瞻,但是,之后有重要事情交涉方可入城,不可以习以为常,任意出入。

文翰入城心切,提议用英国轮船递送徐广缙的奏折到上海,再转递京城,这样会快些。徐广缙当然没有同意,大清帝国的制度岂是一个夷人可以更改的?驿马一来一回,徐广缙收到道光皇上的指示已经是三十五天之后了。

三十五天,徐广缙明显感觉到广州城有了很大的变化,是看不见,却可以感觉的到的变化。

许总督和英国人会面商谈了;

许总督给皇上写奏折了;

英国人好像要入城了;

这些信息在大街小巷好像是风一般的流动。本来,民众的情绪像海浪一样暗潮汹涌,现在,刮来一阵风,风推海浪,更加汹涌,徐广缙感觉到如果按照这样的局势发展下去,说不定会有飓风恶浪。

所以,收到道光皇上的指示后,徐广缙急急又上奏折,不同意英国人入城观瞻。根据他的分析和估计,如果拒绝英国人入城未必会激成事端,如果允许英国人入城则立马会有事端。如果拒绝英国人入城引起战争则民众可用,如果允许英国人入城引起战争则民心瓦解,内外交困。

徐广缙坚决反对英国人入城,是聪明的反对,有胆有谋。

对于道光皇上,徐广缙像吃了豹子胆般的大胆。徐广缙反对英国人进城的奏折,道光皇上是同意的。大胆的是,道光皇上同意的批复还没有回来,徐广缙回复文翰的日期已到,徐广缙回复文翰,大清帝国的皇上顺应民意,反对英国人入城。

对于文翰,徐广缙颇下了一番功夫,煞费苦心的,特意的编造了一些信息,这些信息都是证明道光皇上反对英国人入城的信息,又故意把这些信息透露给文翰的情报人员。

徐广缙对文翰讲话又是那么的悦耳动听,他当然不是硬生生的说反对入城,而是一片真心为文翰着想。他徐广缙不反对入城,是广州民众反对,民情汹涌,一旦英国人入城受了伤,丢了命,将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况且,入城只有虚名,没有实际好处,反而激化矛盾,影响生意,得不偿失,也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徐广缙不但讲话悦耳动听,行动上也胆大无畏。文翰曾经带领军舰闯入内河施压,徐广缙单独一人登上英国军舰和文翰交涉理论,广州民众见总督大人如此,纷纷前来声援,军舰两边的河沿上密密麻麻的聚集了十万民众,声势震天。文翰见徐广缙反对入城的态度的确坚决,也见广州民情的确汹涌,也就没有逼之太甚。

对于广州军队,增加军备,强化训练,组织团练,鼓舞士气,以防不测。

对于广州士绅,徐广缙暗中吩咐大的商家和商会暂停和外国人贸易,非但英国人,美国人,法国人等等其他国家的也包括在内。英国商人贸易受影响,不能赚钱,还要赔钱,当然找文翰算账;美国人,法国人贸易受影响,他们知道是因为英国人进城的事情引起,同样找文翰的麻烦,文翰烦不胜烦,也担当不起。

文翰迫于各种压力,要求广州各商行重开贸易,入城的事情暂且搁置。

文翰的暂且搁置,到了徐广缙给道光皇上的奏折里变成了由于道光皇上的英明神武,广州官员民众的努力抵抗,英国人被迫放弃入城。

道光皇上终于扬眉吐气了一回,被英国人欺负了那么久,这次高兴的好像是打了胜仗似的。功臣少不了封赏,封赏徐广缙子爵,叶名琛男爵。

大清帝国的爵位分为皇室爵位,蒙古族爵位,异姓功臣爵位。

异姓功臣爵位是用来封赏满族,蒙古族之外的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功臣的,分以下级别------

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其中子爵为正一品,男爵是正二品,非特别功劳不封。

叶名琛是徐广缙的助理和搭档,广东巡抚。

叶名琛是一位优秀的助理,默契的搭档,反对英国人进入广州城这件事情,和徐广缙保持高度一致,全力支持。

叶名琛出身官宦之家,从小熟读圣人书。华夏为尊,蛮夷朝贡,这是圣人书中一项重要内容。堂堂大清帝国被英国人打败,本就愤愤不平,后来,叶名琛到广州为官,英国人要进入广州城,在他眼皮子底下和大清帝国的民众一样的生活经商,更加窝了一肚子火。

当初,德庇时率领军舰闯虎门,沿珠江,打到广州,占领商馆区,耆英被迫和德庇时定了二年之约。那是,叶名琛只是广东布政使,官微言轻,不能主事,但是,对耆英很是不满和鄙视。

后来,徐广缙用各种方法反对英国人进入广州城,叶名琛已经升任广东巡抚,位高权重,积极筹备武力,组织团练,全方位支持徐广缙。

结果,始料未及,受宠若惊,拜封男爵,这一年,叶名琛年仅四十,浩荡皇恩,无上荣耀,更加坚定了叶名琛反对英国人进入广州城的信念。

文翰的暂时搁置,其中的暂时,是很短暂的暂时。

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收到文翰的汇报,大为恼火,既恼火大清帝国不守合约,也恼火文翰办事不力,督促文翰继续交涉,要求进入广州城。

交涉的还是之前的事情,对手还是之前的对手,方法还是之前的方法,对策也是之前的对策,结果也是之前的结果,那就是没有结果,继续拖延。

同一个方法,即便是有效的方法,连续使用,效果也会连续减弱,结果也会越来越糟。

事情的发展,确实是越来越糟,特别是在叶名琛升官后尤为明显。

恭喜叶名琛高升。文翰在巴麦尊的指示下重新交涉进入广州城的事情没有多久,广西省爆发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徐广缙被征调平乱,叶名琛升任两广总督兼五口通商大臣。

有时候,高升不一定是好事,至少,在这个时候,在广州,对叶名琛来说就不是好事。

叶名琛一高升,就遇到其他两个高升的人。一个是他的上司咸丰皇上,新任的大清帝国皇上;一个是他的对手包令,新任的代理英国驻华公使,后正式出任英国驻华公使,**总督,五口通商事务监督。

道光皇上驾崩,咸丰皇上登基。大清帝国和英国打鸦片战争的那两年,咸丰皇上十岁到十二岁,小小年纪,小事记不住,大事忘不了,他清楚的记得他们家的大清帝国被英国这个夷狄狠狠欺负了。现在,咸丰皇上君临天下,唯我独尊,年当二十,血气方刚,对英国忍无可忍。文翰在巴麦尊的指示下重新交涉进入广州城的事情,咸丰皇上明确拒绝,并且,命令沿海加强军备。

文翰回国休假,包令代理其事。包令之前出任英国驻广州领事,他不像文翰那样文质彬彬,是个喜欢和容易动用武力的人。他目睹文翰因为进入广州城的交涉而饱受困难和委屈,最后还不了了之,很是气愤难平,曾写报告要求英国**开战,可见对大清帝国也是忍无可忍。

对立双方的领导都忍无可忍,肯定要出事情,更何况,包令的事情本来就多,除了入城,还有修约。

rz34.com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