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91章 沉吟认取佳人意(1 / 1)

加入书签

更新最快就在仁者小说网,rz34.com

如果您还没有登录请点击:【登录】,如果您还不是本站会员请点击:【注册】成为本站会员!

【一】《玉惜春.误却春光》孟称舜.元曲

误却春光底事忙,

相思一夜九回肠;

沉吟认取佳人意,

为雨为云未可量。

文秀和文娇约定今晚在熙春堂下幽会。

可这一天,文秀真感觉是度日如年,他热切盼望着能快点黑天。一会儿他从窗中探出头来望望天,一会儿又奔出门去看看日。只见那太阳好像是用鳔胶粘在了天上一般,半晌都挪不了一寸,急得他直冲天上打拱作揖。

文秀想:人常说“人有善愿,天必从之。”可我欲成就这百年之好,这老天就是不黑,想是天也故意与我作对。

文秀就这样魂不守舍地煎熬到了红日西坠,刚把明天准备参加婚礼的好衣衫穿戴整齐,准备幽会。

忽然,狂风大作,乌云滚滚是扑天盖地而来。霎时,大雨滂沱,似天河决口一般。

文秀是又急又恨,对着满园的苦雨直跺脚:“时来风送滕王阁,运去雷轰荐福碑[1]。文秀啊文秀,你好命苦啊!”

可是,再急也没有办法。

那雨一会儿急,一会儿缓,可就是不停,好像是成心跟他较劲似的。万般无奈的高文秀,只能是独对孤灯听雨声了。

于是,他将满腹的怅恨泻于笔端,援笔飞书一首《玉惜春》,抒其泱泱之怀:

“晓窗寂寂惊相遇,

欲把芳心深意诉;

低眉敛翠不胜春,

娇转樱唇红半吐。

匆匆已约欢娱处,

可恨无情雨不住!

枕孤衾冷不成眠,

挑尽残灯天未曙。”

【二】《两处相思一种愁》佚名

窗前听雨恨离忧,

两处相思一种愁;

春梦已去无多日,

却把天涯作尽头。

天亮后,文秀一点儿情绪也没有,但照例到舅母处请安。

恰巧,文娇也在房中。

二人对视一下,速又将目光移开了。与舅母闲话了一阵子,文秀便告辞出来了,并且故意放慢脚步,假装欣赏堂前那窗扇的木雕,等着文娇出来相见。

不多时,身后有小步弓鞋声响起,回头看时,正是心上人儿。文秀忙从袖中取出夜里所写的词章,双手递与文娇。

文娇昨夜也是心急如焚,初次相约天公就不作美,想那三哥一定是坐立不安,这一夜不知他是如何熬过的。真是一样相思,两人烦心。

刚才在母亲房里遇到文秀,当着母亲的面不便言语,见他匆匆别了母亲出去,知他定在外面等候。文娇忙托故告辞出来,见文秀朝熙春堂走去,左右瞧瞧见四下无人,便慢慢跟了过去。

此时,她接过词笺看罢,款款收到袖中,抿嘴笑道:“好事多磨,三哥不必往心里去,既然小妹以心相许,迟早总会有机会的。”文娇安慰了文秀两句,便匆匆离开了。

文秀自忖:“这‘机会儿’是何时啊?想是没日子了。”抬头望着文娇远去的背影,心中好生不快,可也无奈,只能是耐着性子等待了……

正在惆怅,老管家王忠过来喊文秀:“表少爷,老爷已在大厅等着你了。”

“等我?”

“不是今天,要去参加婚宴吗?”

“噢,噢,”文秀这才想起韩沃今天婚礼[2]的事儿。

【三】《诗经.卫风.硕人-上阕》诗经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

齐侯之子,卫侯之妻,

东宫之妹,邢侯之姨,

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孙知之和文秀来到了袁震府上,大老远就听到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孙知之道:“可能是迎亲的花轿到了。”

“是吗,我先过去瞧瞧。”文秀快马加鞭赶往袁府,而孙知之却坐在轿子里慢悠悠地前行。

袁府门前已围了好多看热闹的人们。

只见大花轿在袁府大门处轿门朝外地停放稳当,就等袁家人燃着红烛、持着铜镜,向轿内照一照、看一看了,这谓之驱逐匿藏轿内的冤鬼,称为“搜轿”。

“搜轿娘” 搜好了轿子,转身进了大门,看门者却把大门虚掩了起来。

骑在高头大马上的新郎官韩沃问道:“怎么,还不让进?”

随行的喜娘告诉他,“这叫‘拦轿门’,就是跟您索红包呢。”

韩沃焦急道:“那,你快给他呀,可不要误了时辰。”

喜娘告诉他说:“新郎官请放心,喜娘我自有安排。”

本来,在元代时期,新郎是不到岳父家迎亲的,而是以喜娘[送娘]为使者,持名贴前往女方家迎亲即可。但韩沃非要依照周礼,亲自把梅绯儿迎回家不可。

这可高兴坏了新娘子梅绯儿,本来上轿前,须经喜娘三次催妆,绯儿还得假装不愿出嫁的样子,懒于梳妆[当时,大多是封建婚姻,父母包办,确实不愿出嫁者甚多]。

可梅绯儿不同,她早早把自己打扮好,焦急地等待着新郎官的到来!

————————————

注释

[1]时来风送滕王阁 运去雷轰荐福碑

这是一句谚语,意思是比喻时运来时加倍称心,时运去时分外倒霉。

滕王阁:唐高祖李渊的儿子李元婴任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时建的一座阁;传说唐诗人王勃乘顺风船飞驰到洪州,参加了洪州牧阎伯屿在滕王阁举行的盛宴,即席写成《滕王阁序》,因而名扬天下。

荐福碑:宋代穷书生张镐流落饶州(今江西波阳)荐福寺,寺僧想拓印颜真卿碑帖一千份给他卖作路费,不料当晚碑石被雷击毁。

出处:《警世通言》一七:“时来风送滕王阁,运去雷轰荐福碑!德称两处投人不着。”明.罗懋登《西洋记》五三:“自古道:‘时来风送滕王阁,运去金钟撒碎声。”’

[2]中国古代婚礼

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由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也是“婚礼”一词的来源。

中国人喜爱红色,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所以传统婚礼习俗总以大红颜色来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而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

《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从此,俪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

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

先秦时,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后代又逐渐演变出催妆、送妆、铺房等仪节。

汉平帝元始三年,刘歆等杂定婚礼,四辅公卿大夫传千朗史家属可行亲迎,次年立皇后亦纳采、卜吉。 魏晋南北朝时,皇太子的婚礼都没有请迎,自东汉到东晋时很多时都不依六礼成婚。

唐代以后,皇太子开始请迎,而亲皇的婚礼都会依随六礼。后来暨“问名”于“纳采”和“请期”于“纳成”;是故虽然概念上还是依六礼而行,实际上只有“纳采”、“纳吉”、“纳征”和“亲迎”四礼。而朱子家礼更将“纳吉”和“纳征”合为一礼,所以只有三礼。

元朝时,婚礼会加多议婚一礼。

明朝洪武元年时,定方以朱子家礼为标准制定婚礼。

清朝时,据通礼记载,汉官自七品以上共有九礼,但都拼入了成妇成婿之礼,而古代的六礼亦只余下“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与“请迎”五礼。其他士、庶人结婚都比较简单,而民间的婚礼一般都会依朱子家法进行。

rz34.com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