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0章 国法尚活犯僧亡(1 / 1)

加入书签

更新最快就在仁者小说网,rz34.com

如果您还没有登录请点击:【登录】,如果您还不是本站会员请点击:【注册】成为本站会员!

【一】《以道事君》论语

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

曾由与求之问。

所谓大臣者,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

柳郧跟随泰定皇帝一路抵达上都。

过了一天,估计皇帝应该休息好了,柳郧便急不可待地来到皇宫,入觐皇上。当柳郧问及奏疏,皇上才想起奏章之事,于是令内臣取来奏疏,展览起来。

看皇上的表情,似乎很是感慨,他沉吟了片刻,说道:“平章且退,待朕细阅之后,择要施行。”

柳郧闻谕,不便多言,只得告退出宫。

过了两日,见皇帝还是没有什么旨意下来,心下很觉烦闷。他唤宋文瓒前来谒见,对他说道:“我们的奏议,共有数条,皇上看了之后,好似石沉大海,杳无信息,一条也不见施行,难道就此算了不成?”

宋文瓒说:“平章大人,您何不再行觐见,请皇上宸衷酌行,以除弊政呢?”

柳郧点头称是。

次日,柳郧又入宫见驾。

皇帝不等他开口,就先说道:“平章的奏疏,朕已阅过。此时朕在上都不便有甚表示,待返回京师,朕自有道理。”

柳郧不便再奏,只得退了出来,心想:“马上就到春节了,皇上一时半歇回不了京师。您是无心用我的条陈,所以用言语来搪塞我而已。”柳郧闷闷不乐地回到了寓所。

究竟皇帝为什么没有实施柳郧的疏章条陈呢?因为就在前一天,御史台的秃忽鲁、纽泽等人上奏皇上说:灾异屡见,都是辅臣失职所致。宰相理合避位,以应天变。可否出自圣裁,命廷臣休致。并言,臣等为陛下耳目,以能纠察奸吏,慢官失职,宜先退避,以让贤能,方足以禳天变而消人祸。

皇帝见了此奏,也是仍照老例,来他个留中不发。

此事很快传到柳郧的耳朵里,知道是奸邪之臣因自己直言争谏,触犯时忌,故借天变发生,相臣理应避位的故事来排挤自己。再加上,皇上不肯施行自己所上的条陈,柳郧早已心灰意冷。细细想来,经台臣的一再排挤,料想自己上疏的条陈,已经不可为。还不如早些儿趁机引退,倒也乐得自在,过几年快乐舒心的日子。拿定了主意,便托称腿疾,上表辞官。

皇帝却下诏慰谕,命他入见之时免去跪拜,并赐小车,得乘至殿门之下。

柳郧见朝廷恩礼优渥,不便再乞求休致,遂又上疏,请圣驾启跸还京。皇帝说:眼看着到了春节,等春节一过,再商议回京之事。并叠下两道上谕——一道是禁言赦前之事;另一道是将赦前藉没的家产一概给还。

这两件事,都是柳郧前日奏中所竭力排斥的,现在皇上非但不施行他的条陈,倒反将他所反对的事情设施起来。

柳郧如何忍耐得住,便又上章辞职。皇帝还是不肯允其所请,只命他在西山养病,并加封蔡国公,知经筵事,别刻蔡国公印,作为特赐。

柳郧遵旨移居西山,成天阶无所事事。

【二】《莫犯僧徒》民谣[1]

宁犯国法,莫犯僧徒。

犯国法尚可活,犯僧徒性命绝。

自从柳郧乞退养病之后,朝廷中便少了一个诤谏之臣。

皇帝更加一无顾忌,成天沉迷于酒色。朝政皆为皇后八不罕一人所专擅,买卖官爵,公行贿赂,皇帝好似木偶一般。

春节过后,皇上朝罢无事,除了征歌选色之外,又去佞佛斋僧。每作佛事,必要饭僧数万人,赐钞数千锭。且命各行省建筑佛寺,每建一寺,必要雕玉为梁,刻金作像,所费不知其数。皇后只知擅揽政权,皇帝佞佛正合其意,非但不加谏阻,倒反怂恿着他崇信僧徒,供奉佛像,没有工夫与闻朝廷大事,方好从中弄权。

有道是,上行下效。皇帝佞佛,宫院里面从皇后至一切妃嫔宫女,好似着了魔一般,都在帝师跟前受戒。据说受了戒以后,不但四季平安,无灾无害,并且可以福寿绵长,永享富贵。

由此一来,这座威严的上都皇宫,却俨然成了一座大型的寺庙:当时的帝师,名字叫“亦思宅卜”,他每年所得的赏赉,以亿万计;帝师的兄弟衮噶伊实戬,从西域前来,皇帝命中书省大臣持酒慰劳,待以上宾之礼,恭敬异常;帝师之兄索诺木藏布,领西番三道宣慰司事,晋封为白兰王,赐金印,给圆符,使尚公主;所有门下的徒弟以及各种僧徒都加封官职,甚至授为司徒司空。因此,僧徒的势力日渐膨胀,出入都乘舆马,前呼后拥,头蹈职事,章同王侯一般。

而那些朝面上的大臣,非但没有了他们的威势,而且遇着僧徒在路上行走,反要退在一旁,让僧徒和其随从先过去方敢行走。倘若一个不小心,冲了僧徒的道,不管你是皇亲国戚,官居极品,位列三台,立刻是一声呵斥,便拥上许多秃驴,生生地从轿中把你拖出,上去就是一顿拳打脚踢。轻则冠裳毁裂,重则头青鼻肿。有些强硬的官员不甘受辱,和他们理论,僧徒不但不能收手,反而再加一顿暴打。及至闹出事来,上疏参劾,皇帝又一味地偏袒僧徒,不是置之不理,就说是官员有意侮辱帝师,反加罪戾。这样一来,僧徒们更加肆无忌惮,到处横行。

宋文瓒看到如此情形,便跑到西山养病的柳郧寓居,控诉僧徒的横行。

柳郧长叹一声道:“让秃忽鲁、纽泽这等奸邪之臣受受秃驴的罪也好!不是他们说‘宰相避位,以应天变;佞佛斋僧,而消人祸’么?让秃驴治人祸不是正好!”

“我的老平章啊,如果他们光是祸害那些朝中的奸邪,我也不管。关键是他们已经开始祸害百姓了。”

“他们如何祸害百姓?”

宋文瓒气愤道:“有些贪财好色的恶僧,便去霸占他人的田地,奸淫人家的妇女。那些无权无势的百姓们,受了僧徒的欺压,只得忍气吞声,暗中饮泣。就是身列朝班的官员,倘若所有的财产为僧徒所占,家中的妻女为僧徒所污,也只能自认晦气,连一声也不敢响。”

宋文瓒这么一说,又勾起了柳郧的正义之心,说道:“凶僧不法至此,纪纲法律扫地尽矣。我身为朝廷重臣,怎能贪生怕死,不敢仗义执言,宣布他们的罪恶呢?若如此,我还有何颜面置于朝班啊!”

他把宋文瓒搜集来的僧徒罪行,立刻写了一份抗疏,奏道:“有臣尝经平凉府、静会、定西等州,西番僧佩金字圆符,络绎道途,驰骑累百,传舍至不能容,则假馆民舍,因而迫逐男子,奸污妇女。奉元一路,自正月至三月,往返百八十五次,用马至八百四十余匹,较之诸王、行省之使,十多六七,驿户无所控讨,台察莫得谁何。且国家之制圆符,本为边防警报之虞,僧人何事而辄佩之。乞更正僧人给驿法。且得以纠察良莠,毋使混淆,是所以肃僧规,即所以遵佛戒也!伏乞陛下,准奏施行。”

这道奏章递了进去,皇帝仍复之不问。

僧徒见柳郧的参奏都不生效力,更是胆大妄为。非但不收敛自己的劣迹,而且深恨柳郧和佛门作对。众僧徒便商议说:“柳郧这个坏东西,竟敢参奏咱们,我们碍他什么事儿?若不设法加以儆戒,此端一开,就怕他们什么官儿都要来弹劾咱们了。皇帝虽然把这道奏章留中不发,但是柳郧这狗东西并没有获罪,咱们白白的被他胡咬了一口,若就此罢手,我们佛门的威风,帝师的光彩,岂不被他削尽了吗?这件事决不能这么放手,须请帝师献一献手段,使柳郧不能再列朝班,方可以惩一儆百,免得再有人前来无风作浪,寻咱们的晦气。”

众僧们研究了好大一会儿,中午头就去面见帝师,并把惩戒柳郧以儆效尤的意思说了一遍。

帝师亦思宅卜也知道柳郧参奏之事,心中虽有不快,但他所参的并未指明是谁,又没有侵犯自己,便没有前去过问。现在一经众僧徒的挑拨,犹如火上添油,再也忍耐不住,当即穿上袈裟,提了锡杖,乘坐了香藤轿,直往宫中去朝见皇帝。要求加罪柳郧,以全佛门的脸面。

起初听了帝师的一番申诉,皇帝还明白些,便替柳郧说话道:“柳平章所奏的乃是番僧,并未涉及帝师,朕不信他的言语就是了,何用着恼呢?”

看到皇上不紧不慢的态度,帝师却义愤填膺。他说道:“柳郧奏的虽是番僧,但他的意思明明是轻视佛教。况且僧徒带金字圆符,出于当初世祖皇帝的恩赐,柳郧竟敢胡言乱语,不但与我教作对,连世祖皇帝也受了他的侮辱。现在陛下又在佛祖座前受了戒,便是佛门子弟了,和我们僧徒如同一体。柳郧参劾番僧也就同参劾陛下一般,倘若置之不问,任他逍遥法外,以后无论何人都可以效尤。陛下不崇奉佛教,倒也罢了,如果真心崇奉佛教,柳郧这等猖狂,万万不能不惩戒啊!”

听了这一番话,皇帝还是沉吟,但看脸色好像是起了作用。帝师又进一步说道:“陛下与皇后刚才受了戒,柳郧就来参奏番僧,明明是不赞成皇上和皇后的举动,所以才上这奏章。由此观来,他不但是轻视僧徒,实在是和陛下对抗,如果不加罪责,将来陛下连一事也不能行了。”

皇帝听到这里,不觉地被激怒了,说道:“帝师言之有理!柳郧不先不后地在朕与皇后受戒的时候前来胡言乱语,必是有意反对。若非帝师言及,朕几乎被他瞒过去了,这如何能容得。”说罢此言,早已怒气勃勃,传出旨意,将柳郧和宋文瓒立刻贬职,外放出京。

帝师见皇上听了自己的言语,竟将柳郧和宋文瓒贬了职,目的既达,遂即谢恩退出。

————————————

注释

[1]民谣

有一种语言现象在中国非常盛行。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群众,许多人都能随口来上几句。

比如表现自己或他人在餐座上的英雄气概,酒徒们振振有辞: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感情厚,喝个够;感情铁,喝出血。

比如形容个别领导干部腐化堕落,社会上一时流传:喝白酒一斤两斤不醉,下舞池三步四步都会,打麻将五夜六夜不睡,玩女人七个八个不累,收礼金成千上万不退。

这种朗朗上口的语言形式,就叫“顺口溜”。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顺口溜是指“民间流行的一种汉语口头韵文,句子长短不齐,纯用口语,念起来很顺口。”

顺口溜源于生活,最常见的是卖货小贩使用,物品卖的好坏和顺口溜编的好不好有很大的关系。顺口溜使用得当甚至可以达到货卖清场的目的。

其实,把这种世间流行的语言称作“民谣”可能更为贴切一些。所谓“民谣”,即“民间歌谣,多与时事政治有关”。如此称说,有如下理由:

一是它来自民间,又在民间广为流传,实乃“民”之家族成员;

二是现今的这些“顺口溜”主要是反映讽刺社会的诸多不良现象,多与时事有关,在褒贬意义上有鲜明的倾向性,与“民谣”定义相吻合。

所不同之处突出在一“新”字上。由于这类民谣主要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出现的现象,是伴着中国改革开放而兴起,是新时期的“语言产物”,且方式上有其独特性——人们只是口头说讲,而不以音乐的形式唱诵——因此,我们冠以一“新”字,谓之“新民谣”,以示区别传统民谣。

当代中国“新民谣”所以如此“发达”,除了深刻的社会原因之外,其载体——语言——形式的特点也是“功”不可没的。

从上述所举的众多例证来看,新民谣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易于上口,悦耳响亮,好念好记,且幽默诙谐,生动形象。正因为如此,新民谣传播起来快速、广泛。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看,新民谣从语音、语法到修辞都表现出一套完善的系统特色。

1.语音方面

新民谣在语音形式上的最大特色是“押韵”。由于民谣非一般的口头说话,因而同诗歌、曲艺和唱词等一样,或多或少要讲究一点韵辙,这样人们听起来就悦耳和谐,念起来才顺口易记。如新民谣“50年代全民炼钢,60年代全民度荒,70年代全民下乡,80年代全民经商”每句最后一个字都是同一个韵母,是极标准的押韵形式,加上句式排列整齐,念起来觉得特别响亮动听,如果换成无韵的同义手段表达相同意思,比如说成“50年代全民炼钢铁,60年代全民度荒灾,70年代全民下农村,80年代全民做生意”,效果就会差得多。

新民谣在语音上的第二大特点是,节奏鲜明,富有极强的节拍感,一般是两字一拍,也有一字一拍或三字一拍的,读起来跌宕起伏,错落有致。这在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四字句,二二式:酒杯/一端,政策/放宽;酒足/饭停,不行/也行;饭饱/酒醉,不对/也对。

五字句,或二二一式,或二三式:嘴里/没有/味,开个/现场/会;家里/伙食/差,下乡/去检/查;要想/加个/餐,办个/训练/班。

2.词汇、语法方面

新民谣的主要特色表现在遣词造句上,归纳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

(1)用词精当,鲜明的形象色彩跃然纸上

例如:穿着料子,挺着肚子,拖着调子,画着圈子。

(2)句式整齐,犹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

从上面所举的众多例证看,新民谣在组句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讲究句式排列整齐,语句与语句之间多用相等的字数、相同的句式,甚至连词性的对应都注意到了,如:花大笔大笔的钱,流大把大把的汗,毁大片大片的田。

(3)搭配异常,看似不合规范其实自有奥妙其中

新民谣中,有些句子按照逻辑语法标准,是有毛病的不能搭配的,如:工商吃摊子,税务吃厂子,交通吃车子,公安吃裱子,学校吃孩子,组织部门吃章子。

(4)省略甚多,民谣自身特点所致

新民谣中,不少句子看上去没有“脑袋”——缺少主语,如: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中午吃顿饭,临走拍拍肩,以后好好干。

3.和语音、语法相比,当代新民谣更大的语言特色体现在修辞上面,这主要表现在修辞格的成功运用。从比喻、借代、双关、夸张、仿用到排比、对偶、顶针、回环、反语等等一系列的传统修辞格几乎全用到了。

rz34.com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