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千八百三十五章恢弘壮丽,传世奇珍(1 / 1)

加入书签

更新最快就在仁者小说网,rz34.com

如果您还没有登录请点击:【登录】,如果您还不是本站会员请点击:【注册】成为本站会员!

“看到最后,居然是明清两代的镜子最好。”

陈文哲有点感慨,一般青铜器都是越古老越珍贵,但是这一次他看到的窖藏青铜镜居然是例外。

因为他最后看到的两面镜子,都是珐琅彩镜。

这两面珐琅彩镜,应该都是掐丝珐琅御用镜。

手下是明代时期的那件,此镜为明代掐丝珐琅葡萄纹宫廷御用镜。

它直径44厘米,重9040克,圆形,云纹。

镜体整体铸造,镜背的边沿铸接在镜身上,铜质精密,镜身厚重。

镜背正中云纹钮为焊接花工艺,背部以明万历时期始出现的松石绿珐琅料为底色。

除此之外,还有掐丝珐琅葡萄藤叶纹,构图细腻生动,所填珐琅彩料古典素雅。

镜背边沿装饰莲花纹,图案规整细密,彩料丰富浓艳。

镜面原有鎏金,随着岁月的流逝,鎏金多已磨损,但仍不失当年辉煌。

而云纹钮和镜边沿的鎏金装饰,仍然保存完好。

这样的御用镜是十分少见的,就是因为其上有着珐琅彩工艺。

迄今为止,同类的掐丝珐琅镜,尚知存世有两件。

陈文哲知道这两件,一件藏于故宫博物院,另一件收于瑞国私人藏家手中。

但尺寸规模和保存状态,以镜子纹饰,都跟陈文哲看到的这两面相差甚远。

这两面可谓是最为恢弘壮丽,堪称传世奇珍。

这样两面镜子,也就是陈文哲能够轻易区分出来,哪一面是明代的,哪一面是清代的。

因为现今我国掐丝珐琅的作法,是蒙元人征服中亚之后,带回中原的新技术。

不过现今可以确认的掐丝珐琅器,大概只能早到元末明初,元代早期产品还很难见到。

明代的铜胎掐丝珐琅器和清代及近代掐丝珐琅器,在科技检测上,还是很有区别的。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胎体制作工艺的不同。

明代的铜胎坯面,都是用薄铜片捶打或嵌接而成。

只有口沿、底座或是器耳附件等,才是铸造而成的。

清代坯体除了金银胎,是捶打嵌接而成之外,铜胎多数是用模铸的,所以显得比较厚重。

掐丝的材质和作法不同,也是有所不同的。

明代掐丝材质,以扁平的青铜为主。

这种用来掐图案的铜丝,是用捶打扁平的铜线做成的。

由于青铜丝较脆硬、轻捶打过的掐丝,在显微镜下常可以看到在掐丝线条中出现的裂缝。

清代的掐丝,因为是先压成很薄的铜片,然后就像切面条似的,把掐丝一条一条切出来。

所以成品在显微镜下,看不到掐丝上有任何裂缝。

那件清代的镜子,是一面清朝掐丝珐琅夔龙纹镜。

它厚2.0厘米,镜径13.1厘米。

这样的镜子,肯定是宫廷御用之物。

其上景泰蓝镜背的装饰,以画太极图的凸起圆钮为中心,自四朵宝相花向外扩散。

八隻花尾夔龙围绕在镜缘,流畅的掐丝线条,使夔龙显得活灵活现。

夔龙纹镜的正面镶玻璃镜,与古代传统的青铜镜不同。

清朝掐丝珐琅夔龙纹镜为铜胎,菊瓣式镜沿,面镶玻璃镜,镜背蓝地饰夔龙和宝相花等,中央突起圆钮,装饰太极图。

其上还附有紫檀镜架,这样的镜子,应该是十八世纪后期的文物。

最后这两面镜子,肯定是几面窖藏青铜镜之中最为珍贵的。

看到这里,陈文哲自然是很满意,而且他也知道了,这肯定是清末民国时期的窖藏。

一座小型地窖,总不可能就藏这么几面镜子吧?

“不知道还有其他东西吗?”陈文哲有点贪心不足的想着。

毕竟是一座窖藏,而且肯定是一位懂行的收藏家的窖藏,这样的窖藏之中,只要出现的东西,都应该是真品。

“咦,还真有一件?这是一面黑色的碟子?”

“看着好像有点不对,这是一件黑地珐琅彩?”

仔细看了一会儿,陈文哲终于发现,被压在一面镜子之下的是一直小碟子。

而且这只小碟还十分特殊,居然是黑色的,而且还是黑地珐琅彩,这就很不简单了。

陈文哲仔细想了想,好像这种珐琅彩还真出土过,只不过原来出土的那件是一件残器。

想到那件,陈文哲稍微回溯,就看到了这只小碟子上的留款,果然是雍正年制。

这就对上了,以前国内发现的那件残品,也是雍正年制。

珐琅彩瓷是官窑器的顶流,当中原因与珐琅彩釉料之昂贵;

工艺之精湛,帝王之重视,成品率低,这些都催生了珐琅彩的珍贵。

一般珐琅彩瓷制作时,首先会在纯白似雪,胎薄如纸的素胎内外施一层透明釉。

然后再在器物外表,以地釉彩料勾出图案轮廓。

以黄地釉珐琅为例,先用黄釉把要绘的图案勾出来,再在图案中彩绘其它色彩。

然后在图案外施满黄釉,其成品后再综合彩绘纹饰与物品器型来命名“黄地珐琅xxxxx”。

珐琅彩瓷始于康熙年间,盛行于雍正乾隆时期,其到乾隆后期慢慢衰落。

在康、雍、乾时期盛产的,流传至今的珐琅彩瓷中,用的底料多为艳丽色。

比如代表皇室的黄地珐琅,清宫喜爱色蓝地珐琅。

其他还有粉地珐琅,紫地、紫红、胭脂红珐琅等等。

更有直接以白胎施透明釉的,甚少见有颜色较深色打底的珐琅彩瓷器物,如黑地珐琅。

但是在2014年在故宫南大库考古中,人们在宫内挖坑掩埋处理当时废料所用的堆积坑内,发现了一些罕见的黑地珐琅彩瓷碎片。

后经拼凑为一件仅剩有“正、年、制“底款的敞口小盘。

该小盘整体白胎施透明釉,外壁以黑彩打底。

其上绘有梅、竹图样,图样内填充绿彩、黄彩、白彩、红彩等多种彩料。

底款彩料虽然完全脱落,但其上有“正、年、制“三字,不难判别为雍正年制清宫彩瓷。

最主要的是,这件小盘,跟清代雍正时期的用料相似。

除了底胎和彩料层结构与珐琅彩瓷工艺相符外,考古人员更是通过对各彩料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得出,彩瓷上的彩料除白色料外都为低温铅釉,与清代珐琅彩料相近。

(本章完)

rz34.com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