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卷-鸦片战争之十三停战和签约(1 / 1)

加入书签

更新最快就在仁者小说网,rz34.com

如果您还没有登录请点击:【登录】,如果您还不是本站会员请点击:【注册】成为本站会员!

不能和英国人打仗,两年前就有人知道。

琦善知道,虎门海滩销毁鸦片之后,琦善到广东和英国人谈判,尽最大努力和让步避免打仗,和平谈判。琦善只有进攻的权利,没有和谈的筹码,外不能让英国人满意,内不能向道光皇上交差,道光皇上就卸了琦善的差,革职抄家,锁京审查。

伊里布也知道,英军第一次占领定海的时候,伊里布和英军达成默契,互不进攻,维持现状,寄希望于琦善的和谈。伊里布的希望不是道光皇上的希望,伊里布让道光皇上失望,道光皇上就让伊里布绝望,把伊里布也革职审查,发配流放。

琦善和伊里布之后,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不能和英国人打仗。凡是朝廷派往前线的大员,在见识英军的实力前,都坚决的自认为歼灭英军就像踩死蚂蚁一样容易;在见识英军的实力后,都彻底的明白英军像大象一样攻无法攻,打无法赢。

知道又能怎样?琦善和伊里布覆辙在前,谁敢重蹈?和英军交手的大员们,关天培,裕谦等人已经捐躯;奕山,杨芳,颜伯焘,奕经等人,个个说谎,谎话漫天。

漫天的谎话如同漫天的迷雾,让道光皇上迷迷糊糊,道光皇上需要有人帮他拨开迷雾,看清真相。

就算黑夜漫天也总有几颗星星,就算是谎话漫天也总有几句真话,说真话,为道光皇上拨开迷雾的是刘韵珂。

刘韵珂和其他前线的大员一样,一开始,他也是坚决要歼灭英军,以申国威,甚至上书道光皇上攻击自己的老上司伊里布在定海消极怠战;后来,定海,镇海接连快速惨败,他知道英军太强大,清军根本不是对手;再后来,奕经又丢盔弃甲,狼狈逃回,他对战争完全不抱希望。

刘韵珂是浙江巡抚,一直在战争最前线,对情况的了解最透彻,写的奏折也最透彻,写了十条忧虑,条条痛心,句句剀切:

忧虑一,浙江清军连遭两次挫败,士气消沉,势难复振;

忧虑二,他省援兵,距离浙江路途遥远,缓不济急,并且,良莠不齐,难以持用;

忧虑三,英军火器,非但大炮,连火箭火弹也猛烈异常,无可抵御,两军对阵,英夷火器齐发,清军前军数十百人或死或伤,其他士兵见状胆寒,四散瓦解;

忧虑四,英军善于海战,同时也善于陆战,有人说英夷不善陆战纯属谣言;

忧虑五,清军即便在陆上侥幸获胜,英军登舟航海远去,清军没有大船快船追赶,对英夷无可奈何;

忧虑六,英军以小恩小惠收买民心,和当地民众彼此相安,民众很少有同仇敌忾之心,并且,愿意为英夷做事的人很多;

忧虑七,我军屡败,敌骄我馁,不但进攻很难,防守都极其困难;

忧虑八,浙江田粮,大多没有收割完成,将严重影响京城供应;

忧虑九,浙江去年雪灾,人民生活困苦,绿林强盗,势甚嚣张;

忧虑十,沿海几省,或者打仗,或者设防,军费数额巨大,劳师糜饷,深不见底。

刘韵珂的运气比琦善和伊里布好很多很多,道光皇上没有把刘韵珂革职审查,反而赞赏有加。

现在的道光皇上已经不是以前的道光皇上。

以前的道光皇上,外夷根本不配引起他的注意,根本不配和他讲话;现在的道光皇上,对英夷越来越关注,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刮目相看,有意和英夷谈判。

关于战事,前方的大员们发回的胜仗多,只不过都胜的不疼不痒,无关大局;发回的败仗少,很可恨都败的一塌糊涂,丢城失地。道光皇上隐隐猜测到英夷强大,战事不利。刘韵珂的奏折证实了他的猜测,更说到了他见所未见,想所未想的地方,让他震惊不已,担心不已。

担心战事不利,只是小担心;担心东南糜烂,人民揭竿而起,粮饷花费深不见底,才是大担心。道光皇上越来越感觉到,仗不能再打了,城和地不能再丢了,粮饷不能再花了,对英夷要做些让步了。

毕竟是天朝上国,体面很重要,让步,既要秘密,还要有条件。

道光皇上一面严旨前线加紧进剿,沿海加意防备;一面对即将南下浙江主持让步事宜的耆英特别叮嘱要先剿后抚。

耆英也是道光皇上的自己人,是大清皇家宗室,由盛京将军改任广州将军,上任前到京城谢恩。正好道光皇上有意对英国人让步,正在物色人选,耆英来的不早不晚刚刚好,干脆再改任为杭州将军加钦差大人头衔,南下浙江主持对英国人让步的事情。

耆英还带了一位帮手,是比自己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更了解英国人的帮手,就是曾被革职,被发配流放的伊里布。

再次启用伊里布是刘韵珂推荐的,对待同一个人,情形不同,态度也截然不同。

以前,强硬的刘韵珂不知道英军厉害,英军第一次占领定海期间,见伊里布和英军达成互不进攻的默契,优待英军俘虏,不顾伊里布是自己的老上司,上书弹劾;现在,忧虑的刘韵珂写了忧虑的奏折,实际是暗示要招抚要让步。让步就要谈判,如果派英国人有好感的人和英国人谈判,事情将更加顺利。一直身在浙江的刘韵珂知道英军第一次占领定海期间,由于伊里布和英军达成互不进攻的默契,优待英军俘虏,英国人对伊里布颇有好感,于是,大力推荐伊里布公忠体国,可当大用。道光皇上特别开恩,召回发配的伊里布,赏赐七品官衔,随耆英南下浙江戴罪效力。

南下之前,耆英已经计划好了思路,对英国人,不能赔钱,也不能割地,先把英国人教训一番,再说让步的事情。

现实最能够让人清醒。

耆英到了浙江前线,才清醒的知道,英军是石头,清军是鸡蛋,清军如果进剿,徒增伤亡,徒增悲壮,结果终究是破碎的下场,唯一的也是无可选择的路就是无条件让步。

无条件让步,耆英这样想,道光皇上不这样想,道光皇上让步的本意只是让些小恩小惠而已。

首先,道光皇上根本不知道英国人的要求。

早在懿律和义律北上天津之时,琦善南下广州之前,懿律就给道光皇上递交过巴麦尊的的国书,说明英国的要求,当时,道光皇上眼睛里根本没有英国人,道光皇上看懿律的文书,只看到诉冤,根本看不到要求;后来,璞鼎查给奕经等人传达过英国的要求,奕经等人谎话漫天,根本不敢也没有给道光皇上汇报。

其次,道光皇上根本不知道前线完全没有还手之力。

刘韵珂忧虑的奏折让道光皇上多多少少也有点忧虑,毕竟,炮弹没有在他眼前爆炸,血肉没有在他眼前横飞,炮台没有在他眼前垮塌,城池没有在他眼前沦陷,他的眼睛里依然是天下四方唯我独尊的自信。

自信的人不喜欢不自信的人。

道光皇上知道耆英到浙江前线后悲观绝望,没有进剿,只想让步,大失所望,很是不爽,命令耆英前往广东任职,伊里布暂时留在浙江效力,如果用不上,调回京城。

自信的人不容许别人欺负。

道光皇上善变,知道英军攻陷乍浦,又更改命令,让耆英继续留在浙江协助作战;命令伊里布署理乍浦副都统,升任为四品官员;命令前线全力进攻,不可稍有游移;命令前线大员不可和英军接触,只允许下级军官和英军接触,以免伤了朝廷体面。

道光皇上的自信没有自信很久,乍浦,吴淞,镇江一城又一城相继沦陷,道光皇上的自信也随之一点又一点的消散,最后烟消云散。

终于,在英军攻陷镇江后,在耆英,伊里布,牛鉴等人接二连三的危机万分,无以为计的哀求下,道光皇上同意他们便宜行事,妥速办理前线事宜。

事实上,耆英,伊里布一到浙江就没有再听道光皇上的指示,他们早就便宜行事了。耆英,伊里布到达浙江后,从来没有进剿英军,从乍浦沦陷开始,他们就主动接洽英军,积极谈判,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没有探出丝毫眉目。

首先,他们和道光皇上一样,也不知道英国人的要求,仍然幻想用广州通商以换取和平,殊不知,奕山和杨芳恢复广州通商已经一年了。

其次,他们知道了英国人的要求之后,没有道光皇上的许可,当然不敢给英国人承诺,模棱两可的没有实际内容的照会只是徒费口舌;下级军官和信差传话,由于他们水平和能力有限,往往词不达意,沟通艰难。

再者,璞鼎查一直不承认耆英,伊里布的的全权代表身份,拒绝谈判。

谈判没有眉目,战争就将继续,耆英和伊里布忧心如焚,身在江宁的牛鉴更是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牛鉴本是镇定的人,曾经出任河南省巡抚,河南省城开封因为黄河决口而被洪水围困,河道总督惊慌失措,建议迁移省会到其他安全的城市,牛鉴镇定自若,坚守开封以稳固民心,幸而有惊无险,洪水退去,安然无恙。

黄河的洪水成就了牛鉴,英军的炮弹打垮了牛鉴。

英军攻打吴淞时,牛鉴已经是两江总督,带领家兵到前线支援,一颗炮弹在旁边炸开,十几名家兵或死或伤,血肉横飞,幸而牛鉴身体无恙,只是可悲牛鉴完全没有了镇定,心惊胆寒,当即出逃,经过镇江,窜回江宁。

牛鉴深知吴淞的防卫已尽全力;深知吴淞的陈化成,镇江的海龄都英勇无畏;深知英军如果进攻江宁,江宁不保。

此刻,英军顿兵江宁城下,要求牛鉴拿300万银元的赎城费。牛鉴答复先预付60万,并请英军退兵;璞鼎查不讨价还价,扬言攻城,牛鉴岂能不急?简直五内俱焚。

让伊里布大为开心,牛鉴稍微放心的是张喜。

张喜是伊里布的幕僚,眼光敏锐,大胆从容,能言善辩,深受伊里布的器重。英军第一次占领定海期间,伊里布获罪革职,张喜同时获罪,后被释放。伊里布这次重新出山,邀请张喜同行,张喜要求伊里布把英军的真实实力毫无保留的上报道光皇上,道光皇上没有接见伊里布,伊里布也就无从汇报,张喜猜测此行曲折,不愿同行。伊里布到了浙江,果然曲折艰难,更加需要张喜,派人拿着自己的亲笔信再去邀请,或许是伊里布的深情厚谊感动了张喜,也或者是伊里布荣升四品官的荣光打动了张喜,终于,张喜来了。

期待已久,给予厚望,耆英特意给张喜承诺了五品官职,准备了五品官服。

张喜是幕僚,现在穿上五品官服,也只是一名小卒,但是,过河的卒子能当车,说的就是张喜,他能走到英军的九宫。

英军第一次占领定海期间,伊里布和英军和平相处,优待俘虏,具体事务是张喜往来接洽和商谈,英国人对伊里布和张喜都比较熟悉,也有好感;英国人知道张喜是伊里布的代表,也算是熟人,熟人拜访,当然接见,相谈甚欢。

相谈甚欢是以常理猜测,因为谈的时间很长,从早上到傍晚整整一天;谈的内容无从猜测,因为清军这边,除了张喜,没有第二人知道;谈的结果不用猜测,因为英国人告诉了大家。

张喜拜访英军带去了伊里布的照会,照会内容一如往常,英国人讲求实际,一纸空话,于事何益?张喜拜访两天后,英军又扬言要明日攻城,即便牛鉴把赎城费从60万增至100万也不行。

耆英,伊里布,牛鉴能有什么办法?只能让张喜再去接洽,张喜有前两天接洽的经验,知道和英国空谈是徒劳,拒不从命。张喜是目前唯一能够和英国人顺畅沟通的人,张喜不去,等于是英军的炮弹要来,逼迫之下,方法肯定会有,几位大员忙碌一番,一纸上谕,两道照会出炉。

上谕是道光皇上允许前线大员便宜行事的上谕;一份照会是证明伊里布为大清帝国头品大员,钦差大臣的照会,另一份照会是承诺英国的各项要求均可协商定议,写立合同的照会。

分秒必争,张喜半夜三更急急出城,在天明前匆匆赶到璞鼎查的座舰。璞鼎查不知道上谕和照会的内容是真是假,只知道大清帝国这次确实拿出了一些实在的东西。

清方拿出了不同于以往的东西,英方自然也摆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态度。

首先,江宁城300万银元的赎城费自此不提。

其次,双方商定,在江宁城外静海寺具体谈判。

静海寺,禅院幽静,树木葱茏,环境素雅,是商谈事情的好地方。

清方代表是张喜,英方代表是麻恭少校,马儒翰翻译。双方不算是商谈,只能算是传达,麻恭和马儒翰把英方要求传达给张喜,张喜再传达给耆英,伊里布,牛鉴。

麻恭和马儒翰非常的认真细心,把各项要求用白纸黑字写的非常的详细,不管如何详细,耆英,伊里布,牛鉴都看不懂,他们的华夏传统知识优异,世界知识一点都没有,拿给幕宾看,回复说是艰难无法执行,便丢在一边。

又一轮的谈判张喜非常难受,麻恭和马儒翰非常生气。

耆英,伊里布,牛鉴对英方要求没有给出答复,张喜替他们掩饰,说钦差大臣正在逐条斟酌。麻恭和马儒翰指责清方没有诚意,下达了最后通牒,如果天明前没有答复,开炮攻城。

开炮攻城,如同封侯利剑,躲无可躲。

不可躲,但可解,耆英,伊里布,牛鉴非常清楚,唯一的解法就是满足英国人的要求。

几位大员依然是一阵忙绿,同意英方要求的照会有了,道光皇上同意前线大员妥善处置英方关系的圣旨也有了。

依然是分秒必争,张喜半夜三更急急出城,在天明前匆匆赶到璞鼎查的座舰。璞鼎查依然不知道上谕和照会的内容是真是假,只知道目的即将达成,不必出兵。

水面下的事情由小人物办理,水面上的流程由大人物出面。

清方代表是原吉林副都统,四等侍卫咸龄和署江宁布政使,江苏按察使黄恩彤;英方代表还是麻恭和马儒翰;双方商讨核对条约内容,共有十三款:

1,两国永存和平,彼此和睦,彼此妥善保护在本国的对方人员;

2,清方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方派驻官员进驻管理英方事务,官员可带家眷,可直接和清国当地官员对接;

3,清国割让**岛给英国;

4,清国赔偿英国商人鸦片损失600万银元;

5,英国商人自由贸易,清国撤销十三公行,十三公行以往积欠英国商人的钱款,由清国官方代为偿还,共300万银元;

6,清国赔偿英国军费1200万银元;

7,以上三项中合计2100万银元,当即支付600万,其它分四年付清,若有拖延,每年每百元利息5银元;

8,凡英国军民,英国属国军民,被关押者,一律释放;

9,凡为英军做事的清国军民,被关押者,一律释放;

10,英国货物在五处通商口岸进出,在内地市场流通,需合理制定税则;

11,两国官员往来,用平行礼;

12,条约签订后,英军退兵,2100万银元付清前,舟山和鼓浪屿暂不退兵,用以抵押;

13,条约由两国君主亲笔批准,随后有序施行。

核对完成,确定内容后,清方代表耆英和伊里布,英方代表璞鼎查,双双盖章签字。

条约签了,英军退了,耆英,伊里布,牛鉴等人悬着的心应该可以放下了。

道理上是这样,实际上耆英悬着的心悬的更高了。

耆英是钦差大臣,是大人物,在大清帝国,再大的大人物都是道光皇上的奴才,所有的想法,行动,结果都要给道光皇上汇报,请示。即便道光皇上告诉他们可以便宜行事,耆英很明白,道光皇上身为主子,他说对就是对,他说错就是错,自己身为奴才,凡事都还是要经过道光皇上的许可才可以做。现在,条约签了,道光皇上同意签约的圣旨还没到,耆英等人的签约算得上是先斩后奏,所以,耆英等人天天都在惴惴不安中,翘首以盼驿马的到来。

驿马穿梭于浙江和京城之间传递信息,驿马即便是跑的飞起来,一个来回也要超过十天,而英军攻陷一个城市仅需不到一天,驿马的速度远远落后于英军进攻的速度,道光皇上的指示也远远落后于前线情况的变化。

前线情况的瞬息万变,道光皇上或许不能真切感受,自己内心的变化是真切的感受到了。

自从镇江沦陷,道光皇上就信心全失。耆英,伊里布,牛鉴等人发来的奏折,不是英军逼迫太甚,就是清军无力可战,不是请求拯救江宁,拯救百姓,就是请求允许早签条约,又让道光皇上雪上加霜。兵将已经无人可派,粮饷也将难以为继,更让道光皇上愤恨异常,又无可奈何。

无可奈何的道光皇上,同意签约的无可奈何的圣旨,在耆英和伊里布签约几天后,无可奈何的到达浙江。

兴高采烈的英国女王,批准条约的兴高采烈的指令,在璞鼎查签约几个月后,兴高采烈的传播各处。

谈判结束了,签约结束了,战争结束了。

结束连接着的是开始,开始的是大清帝国的沦亡,一步一步,......

rz34.com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