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25章 求仙问道(1 / 1)

加入书签

更新最快就在仁者小说网,rz34.com

如果您还没有登录请点击:【登录】,如果您还不是本站会员请点击:【注册】成为本站会员!

常云小时就听村里老人讲过,古时候,不少僧佛道人都在昆仑山建寺筑观,养性修身,传经布道。在汉唐之际,昆仑山上就寺院林立,香火不断。现在看来,的确所言非虚!

灰蒙蒙的天空下,那老庙的窗户和门缝处都透着光亮,这让常云和梁王意识到里面可能有人,或许是守庙的僧人又或许是避雪的过路人都说不准。

梁王走在前面,大咧咧地推门而入,庙内的光亮顿时就照射了出来。

常云好奇地往里面观瞧,这老庙并不大,估摸着也就二十来平,庙中最为显眼的便是矗立在正中央的一尊无头大佛,案台之上堆了后一层尘土与香灰,炉鼎已经不知所踪,可能是早在战乱的年月就被人拿走了。顶梁上挂着几帘破布以及杂乱的蜘蛛网,除此之外,这庙可谓是一贫如洗,啥也没有!

庙内的光亮来自于一堆柴火,火上架着一口大锅,锅内咕嘟嘟地煮着野菜稀饭,弥漫出一股子馊味。

就在梁王与常云四处观望时,一个穿着军绿色大衣的老头从佛像后边走了出来,他手里还捧着一堆木柴,似乎是想要往火堆中添。

老头看见梁王和常云也是一愣,当即疑惑道:“你,你们是?”

梁王表情谦和地说道:“我俩是从青海那边过来的游客,她是我孙女,我们爷俩跟旅游团走散了,天黑又迷了路,所以想借这个地方休息一下,不会打搅到你吧!”

常云忍俊不禁,心想自己啥时成了他孙女了,这梁王真是牛掰,编起谎话真是张口就来,连草稿都不用打。而且梁王说的这话看似是请求,但实际上已经先入为主地告诉老头,我们今晚得在这休息,不管打不打搅也就这么地了。

那穿军大衣的老头被忽悠得一愣一愣的,他对梁王的话信以为真,当即招呼他和常云过来烤烤火,顺便喝点稀饭暖暖身子。

常云对那饭味有点反感,于是就笑着谢绝了说自己还不饿。

梁王见老头骨瘦如柴,似乎条件也不富裕,于是便拿出从草原带来肉干递给他。老头连连推辞但最后却也是收下了,他将肉干泡在稀饭中吃得津津有味。

常云很是疲惫,特别想躺一会儿,但庙内实在简陋,即没床也没椅子,她就将干草往一块拢了拢,然后直接卧在了上面。

梁王与那老头有一搭没一搭地攀谈了起来,天南地北、邻里家常各种闲聊。常云在一旁听着,就感觉梁王没一句实话,完全是在套老头的底细。

在得知老头就是个存粹的普通人后,梁王似乎是觉得这人没啥价值,再聊下去也得不到什么有用的信息,于是他转头就去睡觉,态度转变得很快。

其实也不能说梁王势利,细细想来,其实他们这些江湖人都这样,总是把自己隐藏得很深,对于旁人是有价值就用,没价值都不会搭理的。

通过两人的交谈,常云大致对这个老头也是有了一定的了解。

老头名叫崔建国,浙江温州人,他年轻的时候跟着父亲从商,辛苦经营皮革生意三十余年也算小有成就,媳妇都说了好几房。

然而,这老头因为年轻时一直疲于应酬,身子骨始终不乐观,尽管求医问药多年却只就生了一个儿子,再想多要几个儿女却是怎么也不行。

老头坐拥万贯家财却只有那么一个儿子,那自然是万般宠爱,也想让他子承父业,但不成想,他这个儿子天生思想就跟大多数人不一样,他对吃喝玩乐、纸醉灯谜的生活完全不感兴趣,十三岁那年毅然离家出走,独自跑到昆仑山上求道寻仙,只在家中留下书信一封,告诉他老爹别惦记。

崔老头当时就懵了,他可就这么一个儿子,一直将其视为心头肉,说不惦记,但能不担心吗?于是他动用了所有的关系,一连找了七年都没有着落。在这样的打击下,崔老头是精神恍惚、萎靡不振,身体也跟着每况愈下。屋漏偏逢连夜雨,他的企业也遭人算计,堂堂大老板最终是落得个身无分文,名下的房子跟车都被抵押出去了。

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崔老头的家产一没,他的众多女人们也都各奔东西,离他而去,只剩光杆司令一个。

时至今日,一转眼已经三十年过去了,老头今年已经七旬开外,尽管衣不蔽体、饭不饱食但仍是没有放弃寻找儿子的下落。

仅仅是听到他的描述,常云就能想象到他一个人在茫茫昆仑雪山中寻亲的萧瑟背影,崔老头的一生也太波折了,怕是连小说都不敢这么写。

真是世事无常,岁月催人老啊!

常云心中感慨着就这么昏昏睡去,她与梁王在这老庙中将就了一宿。

竖日天亮,风雪停歇。三人纷纷醒转过来,草草地吃了点东西便又准备上路。

离开老庙后,老头与梁王和常云同行了一段便要去西边看看,于是就此别过,有缘再见,后会无期。

常云望着老头萧瑟的背影,心中生出了几分伤感来,可怜天下父母心啊!这昆仑雪山范围何其广阔,气候多变,危险层出不穷,或许他的儿子早就死了也说不准,可崔老头就是那么执着,细细想想也真叫人感伤、感动。

如果往好了想,或许他的儿子还活着。常云不在意老头的儿子究竟成仙了没,但真的希望他们父子能再相见,让这个为他操劳了大半辈子的老人心里有个着落。

常云在梁王的催促下一直匆忙赶路,但崔老头的事情却始终萦绕在她的心中。

望着连绵雪山,常云触景生情,想起了老家孙奶奶给她讲的一个故事。

从前有位地主,他有三个儿子,因为家底很厚,所以他在十里八乡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建国后,赶上了征地,那地主分了一大笔钱,于是按照三个儿子的年龄比例来分钱,大儿子得的最多,二儿子其次,三儿子最少。

然而,老大和老二得了钱后就搬到了城里,他俩对地主是不管不问,反倒是三儿子很有孝心,一直留在地主老爹身边照顾起居。

多年后,老大和老二将自己的那份家产败光,灰头土脸地跑回来,反倒是三儿子的发展得风生水起,在村里建了好几个厂子。

老大和老二见到地主老爹后潸然泪下,悔不当初!这个故事给常云感触很大,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

所以说,一个人不管是从事什么工作、身居什么地位、平穷还是富贵,都不应该忘记孝顺、忘记爹娘。如果一个人忘了本,那他的发展和气运也不会好到哪去,毕竟因果循环在其中。

落叶安能归根,更何况是人?

rz34.com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