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铁骨忠魂(1)(1 / 1)

加入书签

更新最快就在仁者小说网,rz34.com

如果您还没有登录请点击:【登录】,如果您还不是本站会员请点击:【注册】成为本站会员!

白莲教是唐、宋以来流传民间的一种秘密宗教结社,渊源于佛教的净土宗。

相传在东晋年间,五胡乱华,战火频仍,净土宗始祖慧远大师在庐山东林寺与刘遗民等结白莲社共同念佛,后世信徒以为楷模。据说周续之首先来到慧远大师处修行,同时又有一些具有清净信心的士人,如宗悫、雷次宗、张野、张诠、毕颖之等人,也都来庐山依止慧远大师修行,于是大家在西方三圣像前,营建房舍创立莲社,一同修行净土法门,守卫灵魂深处的那方净土。南朝萧统《陶渊明传》中是这样记载的:时周续之入庐山事释慧远,彭城刘遗民亦遁迹匡山,渊明又不应征命,谓之“浔阳三隐“。浔阳三隐中陶渊明虽然隐居了,却并未遁入空门,他寻找的是富庶安宁的世外桃源。话说刘遗民在东林寺修行到59岁才圆寂。临终以前,刘遗民曾对着佛像焚香,一再地礼拜并祈祷说:“我因为释迦牟尼佛的遗教,知道有西方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此香应当先供养释迦如来,其次供养阿弥陀佛,再其次,供养《妙法莲华经》,我之所以能够得生净土,就是由于此经的功德。并且我愿与一切的有情有义之人,能够同生西方净土。”说完之后即与大众告别,睡卧在床上,面向西方合掌,安然地往生。

北宋时期,辽金乱华,天下大乱,净土宗念佛结社盛行,多称白莲社。南宋绍兴年间,吴郡昆山(今江苏昆山)僧人茅子元,在流行的净土结社的基础上创建新教门,称白莲宗,即白莲教。白莲教与净土宗的教义大致相同,崇奉阿弥陀佛,要求信徒念佛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以期往生西方净土。茅子元采用天台宗教理,绘制《圆融四土三观选佛图》,以佛像、图形和比喻解说佛土的高低;简化并统一前人制作的念佛修忏仪式,制作《白莲晨朝忏仪》;先前的净土结社,参加者之间只是松弛的社友关系,社与社互不相属,茅子元则将其改为师徒传授、宗门相属。他在淀山湖建白莲忏堂,自称导师,坐受众拜,又规定徒众以“普觉妙道”四字命名,从而建立了一个比较定型的教门。初期的白莲教曾遭到官方禁止,茅子元被流放到江州(今江西九江),但白莲教却因教义浅显、修行简便而得以传播。迄南宋后期,虽仍被一些地方官府和以正统自居的佛教僧侣视为“事魔邪党”,但已到处有人传习,甚至远播到蒙古统治下的北方。

元朝统一中国后,白莲教受到朝廷承认和奖掖,进入全盛时期。庐山东林寺和淀山湖白莲堂是元代白莲教的两个中心,刘遗民和茅子升成了白莲教的两个创始人。白莲教以“普化在家清信之士”为号召,形成了一大批有家室的职业教徒,称白莲道人。因其“在家出家”,不剃发,不穿僧衣,又被称为不剃染道人或有发僧。元代由白莲道人组成的堂庵遍布南北各地,聚徒多者千百,少者数十,规模堪与佛寺道观相比。堂庵供奉阿弥陀佛、观音、弥乐佛(合称弥陀三圣)等佛像,上为皇家祝福祈寿,下为地方主办佛事,也有一些修路筑桥之类的善举。堂庵多拥有田地资产,主持者往往父死子继,世代相传,堂庵的财产实际上是主持者世传的家产。有些头面道人勾通官府,交结豪强,成为地方一霸。

经过长期流传,元代白莲教的组织和教义都发生了变化,戒律松懈,宗派林立。一部分教派崇奉弥勒佛,宣扬“弥勒下生”这一本属弥勒净土法门的宗教谶言;有的教徒夜聚明散,集众滋事,间或武装反抗元廷统治。至大元年(1308年),朝廷忌白莲教势力过大,下令禁止。仁宗即位(1311年)后,曾恢复合法地位。但十年后英宗即位,活动又遭限制。因此,许多地方的白莲教组织对官府抱敌对态度,加之其信徒以下层群众居多,故当元末社会矛盾激化时,一些白莲教组织成为率先反元的力量。

元末红巾起义的领导人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邹普胜等都是白莲教徒,他们以明王(即阿弥陀佛)出世和弥勒下生的谶言鼓动群众,产生了很大影响。

韩山童实乃北魏时期与杨忠一起剿灭东魏高欢的大将韦孝宽的传人,高欢献北齐领土助宇文泰称帝,高欢和贺拔岳都是北魏名将尔朱荣的心腹部曲,尔朱荣是继北魏文帝时期冯妙莲私侍卫、武帝去世胡太后垂帘听政以后用武力打倒胡太后将北魏皇权收入囊中的北魏头号权臣,杨忠后代后来剿灭宇文家族称帝,韦孝宽则一直尚未称帝。韩山童出生于赵州栾城(今河北栾城)一信仰白莲教的家庭。成年后一边务农,一边传播白莲教,宣传“弥勒降生”、“明王出世”,主张推翻元朝统治。韩山童作为北方白莲教主,以宣传白莲教的方式广收门徒,刘福通与罗文素、杜遵道、盛文郁、王显忠、韩咬儿等成为韩山童最早的一批信徒。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朝强征15万民工修筑黄河堤坝。实践表明,大兴土木、横征暴敛一般会引发农民起义,韩山童、刘福通认为时机已到,编造“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民谣,四处传播;同时在河道中埋设一石人,背刻“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谶语。待石人挖出,人心浮动,韩、刘乘机在颍州颍上发动起义,为了顺应封建法理,韩自称是宋徽宗八世孙。当地县令急调军队围剿,韩山童不幸被俘,随即被杀害。

刘福通1321年出生于安徽省界首市境内刘肖镇的一个巨富之家。刘福通自幼性情豪爽,聪明过人,素怀大志。青年时曾任朱皋镇巡检,正直仗义。适值元末残暴统治,豫南皖北百姓涂炭,怨声载道,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此社会背景下,元朝钦差贾鲁以修河为名,向刘家勒索珍兽白鹿未逞,于是假公济私,改河道,毁刘宅。刘福通于国仇家恨之下,遂决心造反灭元。刘福通与韩山童为起义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白莲教主韩山童自称是靖康之变后随精忠报国的岳飞拥护赵构到杭州继位的南宋大将韩世忠的后代,他的大弟子刘福通自称是镇压过《水浒传》中宋江方腊起义的南宋大将刘光世的后代,他们将证权定名为“大宋”以求延续宋朝的国祚,他们在组织上联合白莲教,在舆论上则把斗争矛头集中对准异族统治者。

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韩山童、刘福通等在河北永年县聚会。杀白马黑牛,誓告天地,决定起义。不料消息走漏,遭官军突袭围捕,韩山童被捕遇难,刘福通逃回颍州。同年五月,刘福通在颍州率众起义,迅速攻克颍州城,点燃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烽火。刘福通率红巾军首破颍州,随即进军河南,占朱皋,据仓栗,连破罗山、真阳、确山,又克舞阳、叶县等地,横断豫南。同年九月,刘福通挥兵南进,相继攻占汝宁府、光州、息州,义军胜利壮大,队伍扩充至20万众。

至正十二年(1352年),刘福通率红巾军先后大败元军主将赫斯虎赤,斩元大将巩卜班,击败帖木儿30万精锐之师,屡战屡胜,威震元廷。此时,汉人地主李思齐勾结元军,从背后偷袭义军,刘福通从汝宁退守亳州。

至正十三年(1353年),二月,刘福通与八秃会战,杀八秃,败元军。其后引军向南,攻占安丰,进围庐州(今合肥)。

至正十五年(1355年),刘福通迎韩山童之子韩林儿到亳州(今安徽毫州),称“小明王”,建立证权,国号大宋,年号龙凤,刘福通与罗文素同为平章。同年二月,由于战略失误,义军主力北上,亳州遭元军围困,刘福通保小明王血战突围,南奔安丰,这是红巾军起义以来遭到的第一次大挫折。刘福通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受挫不馁,退驻安丰不久,刘福通率军北上反击,连破元军,声威复振。

至正十七年(1357年)六月,刘福通亲率主力攻陷汴梁,但刘福通后来孤军无援,拥韩林儿败走安丰。接着,北伐的三路大军因各自为战,互难支援,相继失利。刘福通在极艰难的形势下坚守安丰,时间达四年又九个月。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派部将吕珍突袭安丰,刘福通不幸在安丰阵亡,韩林儿则被朱元璋接往滁州宗阳宫。两年后,朱元璋遣左丞廖永忠用船将韩林儿溺死于瓜步。

徐寿辉的师父叫彭莹玉。彭莹玉实乃北魏时期与杨坚一起剿灭南陈后主陈叔宝的大将燕荣的传人,陈叔宝献南陈领土助杨坚称帝,燕荣的父亲燕偘和贺拔岳、李虎、宇文泰、高欢、杨忠、韦孝宽以及陈霸先在北魏时期是竞争对手,李虎的后代后来剿灭杨氏家族称帝,燕荣则一直尚未称帝。徐寿辉是罗田多云乡上五堡(今天堂九资河)人,原是贩卖土布的小商贩。他身格魁伟,相貌非凡,为人正直,见义勇为,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威信。

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五月,北方白莲教会的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在大别山北面发动几万黄河民工起义,直打到大别山脚下的光山县。对元朝统治早就不满的徐寿辉,见时机已到,便与麻城铁匠邹普胜、江西宜春县和尚彭莹玉等人到一起,在鄂东一带宣传“天下大乱,弥勒佛就要降生”的思想,并于同年八月,在大别山主峰所在地的多云山庄(即天堂寨)中发动起义,徐寿辉被拥戴为首领。起义军头裹红巾,故称为红巾军或红军;同时他们都信奉弥勒佛,烧香集众,亦称“香军”。徐率领的红巾军,一举攻取了罗田县城。九月,打败了元朝的威顺王宽撤不花,攻占了蕲州(今蕲春)和黄州(今黄冈),并在水陆要冲之地蕲水(今湖北浠水)建都,国号“天完”(“大”上加“一”为“天”,“元”上加“宀”是“完,“天完”表示压倒“大元”),定年号为“治平”;设置统军元帅府、中书省、枢密院以及中央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等军政机构,任命邹普胜为太师,倪文俊为领军元帅,陈友谅为元帅簿书椽;铸有铜印,发行钱币;徐寿辉也在蕲水县城附近的清泉师太殿上称皇帝即位。徐寿辉创建证权后,提出了“摧富益贫”的口号,得到了广大贫苦农民的拥护,红巾军很快发展到几十万人。徐以现今黄冈市为中心根据地,派出两路大军向江西、湖南挺进。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徐寿辉遣丁普朗、徐明达攻陷汉阳及兴国府(今湖北省阳新县),邹普胜攻陷武昌,曾法兴攻陷安陆、沔阳,欧祥攻陷袁州,陶九攻陷瑞州,许甲攻陷衡州,项普略攻陷饶州、徽州、信州,而徐寿辉则攻陷江州(今江西九江)。红巾军纪律严明,不淫不杀,每攻克一地,只把归附的人登名于户籍,余无所扰,因而深得人心,队伍迅速扩展到百万人,纵横驰骋于长江南北,很快控制了湖北、湖南、江南、浙江以及福建等广大地区。当时有首民谣说:“满城都是火,官府到处躲;城里无一人,红军府上坐”。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元统治者调集几省军队,对红巾军根据地进行围剿,天完证权的重要领导人彭莹玉战死,国都蕲水县城也被攻破,“莲台省”将士四百余人壮烈牺牲。徐率领部队先后退到黄梅县挪步园一带和沔阳县的滨湖地区坚持战斗,同时对军队也进行整顿。第二年春天,红巾军大举反攻,重新攻取江西、湖南,并控制了四川盆地和陕西的一部分地区。武汉大将倪文俊迎接徐寿辉到汉阳县城(今湖北武汉)重新建都,改年号为“太平”。随后,徐又派人到罗田故里多云山中建田元殿,筑紫云台,还在山之最高处立了一块“无敌碑”,以夸示其功绩。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元军慑于刘福通、张士诚等农民起义军势力壮大,抽调长江中游兵力前往镇压。天完兵势复振,于次年再次攻取湖广、江西的许多地区。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正月,天完迁都汉阳,但徐寿辉本人受丞相倪文俊操纵,虚有帝名。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九月,正当红巾军迅速壮大,士气日盛的时候,徐寿辉的部将倪文俊却心怀叵测,企图暗杀徐寿辉,篡夺帝位。其阴谋败露后,倪文俊自汉阳逃往黄州,被九江大将陈友谅所捕杀。陈因功升任平章政事,并吞并了倪的旧部。

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夏,陈友谅攻克龙兴(今江西南昌),徐寿辉欲迁都龙兴,陈友谅不从,遂止。

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十二月,徐寿辉从汉阳出发,仍欲迁都龙兴,至江州(今江西九江),陈友谅伏兵城外,尽杀其左右部属。此时陈友谅已掌管着军政大权,便权欲熏心,自称汉王,设置王府官属,并暗中将徐寿辉的心腹部将逐一杀害。

元至正二十年(1360),陈友谅暗置伏兵,以察言观色看作战地形为由,将徐寿辉诱骗至太平(今安徽当涂)附近的采石镇,将其杀害。陈友谅自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年号为大义。然而陈友谅却在三年以后被朱元璋击败。

邹普胜,元末农民起义将领,麻城人,少时以炼铁为生。至正十一年(1351年),徐寿辉组织群众,密谋抗元,携铁至他家,嘱代制锄锹等器具。他知徐寿辉有大志,乃深与交结,共谋大举。同年七月,起义军占领蕲州(今湖北蕲舂),他与彭莹玉共推徐寿辉为首领。徐寿辉建国称帝后,邹普胜被封为太师。次年,他率兵沿江西上,直取汉阳(今武汉市汉阳区),进逼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不久据有池阳、太平(今安徽当涂)等地。陈友谅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之时,邹普胜仍称太师;在陈友谅篡位直到败亡以前,他一直任太师之职。

相传邹普胜不仅会打铁,还是一道人,善卜天机,精通玄学。元末,蒙古的野蛮统治早已不得人心,也即天运已尽,各处农民纷纷起义、造反。在陈友谅挟持徐寿辉以后,邹普胜又加入了陈友谅的队伍,当上了军师,和朱元璋率领、刘伯温当军师的起义军,互相争夺天下。两军相争,邹普胜为陈友谅出谋划策,打了九十九次胜仗,但最后一仗,陈友谅却战败中箭身亡。这个战役就是1363年4月至7月的历时85天的“鄱阳湖大战”。

朱元璋统一了中国,做了皇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当时刘伯温曾在朱元璋面前极力推荐邹普胜,召请他来共治天下。但邹普胜自友谅兵败之后,惭愧得无地自容,就隐姓埋名,取野鹤闲云之意,自名为何野云,以其青年时期所习天文、地理、土木、建筑、冶金等技术谋生。在这之后的几十年间,何野云避祸至河南省南部淮河北面的正阳县,至今其后人已经发展到了几十个村落,计有大邹寨、小邹寨、邹楼等万余人。但其族人皆知其祖先来自湖北麻城。

rz34.com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